当前位置: 首页--地方新闻

重庆:从臭水沟到碧波荡漾,美丽家乡河留住梦里乡愁

2020-10-16 15:31

蓝草平生无归处,风雨流年,幸得东风顾……

片片的绿树和绵绵的细雨,伴随着群鸟在天空中划过,一切美丽景象,都温柔地倒映在荣昌濑溪河清澈的河面上。江一浩和往年一样,似蓝草般久伫河岸,也让自己的梦里乡愁久伫于此。看了看家门前这条熟悉的护城河,再转身踏上背井离乡之路。

其实不仅仅是江一浩,多数荣昌人在离家之前,都总爱看看这条护城河,不单因它从臭水沟变成碧波荡漾的一条河,更因它护住了每个荣昌人无解的乡愁……

离乡学子的记忆是臭水沟

小的时候,这条河不太宽,也远不像现在这样干净。江一浩告诉记者,儿时记忆里的濑溪河,并不干净,而自己从去到外地读书后,在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中,这条家乡河才开始不断发生变化。

据介绍,江一浩家门口的荣峰河,属于荣昌母亲河河濑溪河的支流。曾经这条河流水质常年为劣五类,鱼虾绝迹。曾经的荣峰河,一面是河道淤积,河岸水土流失严重、杂草丛生。一面是当地人均水资源量仅511立方米,是重庆重度缺水的地区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量不断增加,社会各业供需水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荣昌还是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河流、水库长期受农业面源、畜禽粪便和养殖污染,使水资源本已匮乏的河库,水质日趋恶化。

以前河水黑臭,河道淤积,河岸水土流失严重、杂草丛生,生活在荣峰河边的我们都盼望这样的环境能得到整治。周边居民告诉记者。

2012年起,荣昌也开始对该河道进行综合治理,打造兼具城市防洪,改善生态环境和水环境、污水治理和美化城市相结合的综合性工程。河流综合整治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不急于发展周边地产和企业,而是先行规划两岸的绿化景观用地及建设用地,通过河道整治和景观打造带来的良好效果带动区域发展。

美丽家乡河蜕变迎归乡人

江一浩回忆,2013年,自己高中毕业回到家,就感受到了河流发生的变化,蜕变的家乡河用真正的美丽迎接着和自己一样的归乡人。

不一样的空气,不一样的水质,不一样的全新环境。在山东成家多年没有回到荣昌的杜鑫在这个国庆回到荣昌,在她的眼中,荣昌因家乡河的变化,迎来了巨大的全面改变。

经过多年多的系统性治理,如今的荣峰河让周边居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改变。以前的臭水河如今早已摇身一变成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开始上演一幅人水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2017年,荣昌区在全市率先出台《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将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正式提上日程。该方案不仅明确了该区境内的151条河流有河长,还在全区89座水库全面推行库长制,设立了水库的库长。

在河岸污染源专项整治上,我们做了一系列功夫。联合市政、环保等部门,定期清运沿河两岸生活垃圾;铺设雨污管网,将污水通过管道进入污水处理厂,经无害化处理达标后排放;关闭沿河两岸所有养殖场和采石场等。荣昌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重庆河长制微信公众号上,居民们可通过投诉等方式来向我们反映河流污染问题,得知情况后,也会立即派人前往处理。起到了监督管理、共同保护的作用。

在数据上的改变,是如今的河水由原来的劣五类提升到三类水质标准,河岸水土流失严重、杂草丛生的荒山坡如今变得草木葱郁、鸟语花香。据统计,如今的这条河流,附近已关闭沿河养殖场和采石场47家,关闭非法排污口3处,建设防洪护堤15.6千米、雨污管网工程15千米,新增景观绿化面积30万平方。

守护绿水青山留梦里乡愁

在今年下半年,荣昌区还发布一号总河长令,决定在荣昌全区范围内开展污水乱排、岸线乱占、河道乱建(以下简称三乱)整治专项行动,不断提升全区河库监督管理水平,加快实现河畅、水清、岸洁的目标。

专项行动要求荣昌全区各级河长、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针对区域内污水乱排、岸线乱占、河道乱建问题,立即开展自查自纠。进一步排查整改本区域内污水偷排、直排、乱排问题。

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加大整治力度,重点打击违法排污、超标排污和直排、乱排污水行为,加快补齐污水处理设施短板,杜绝污水乱排问题发生,确保濑溪河、大清流河、渔箭河、马鞍河出境水质达标。重点清理整治四条河流岸线利用违规项目和涉河违法违规建设、倾倒弃渣、消落区非法种植等行为。

同时,进一步强化属地管理和部门监管责任,建立河流巡查、保洁、执法等日常管理制度,落实河流管理保护责任主体、人员、设备和经费,建立完善流域统筹协调和上下游、左右岸联防联控机制,加快推进河流管理信息化,建立健全河(库)管理保护长效机制。严格水域岸线等水生态空间管控,加强入河排污口管理和水污染防治,强化岸线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社会监督,引导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共同关心、支持、参与河流管理保护,激发全区广大群众共同参与河长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守护绿水青山留住梦里乡愁,江一浩说,自己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感触更深了。自己的乡愁,也从如今这清澈的河流中得到映射……

责编: 廖梦均  
 
 
进入无障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