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实践探索

贵州天柱:凝心聚“绿”展新颜

2024-02-01 09:25 来源: 天眼新闻

  生态兴则文明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天柱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推动实施“护绿、扩绿、倡绿”三年行动,取得明显成效,2023年获评贵州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

  近年来,天柱县以建设生态乡村为目标,以绿化为抓手,大力推进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着力打造优美宜居的绿色“生态村庄”。

  良好生态宜居宜业 污染防治蓝天常在

  深冬时节,冬日暖阳下的天柱县鉴江河休闲步道不时有市民漫步,迂曲回环的鉴江河波光粼粼,凤仪生态湿地公园里的花草树木纷纷披上“彩装”,美不胜收。

  “推窗见景、开门见绿,有山有水有花草,生活在这儿确实很幸福。”家住天柱县三星岩社区的居民谭宗孟说。

  为守护好“天柱蓝”,天柱县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全面淘汰取缔燃煤小锅炉、小火炉,积极推进城乡居民清洁取暖改造,加强钡化工、制砖行业、建筑行业、非煤矿山、餐饮油烟、汽车尾气等治理,强化对重晶石矿山、黄金矿山企业、化工企业污染防治。

  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天柱分局局长杨德熙介绍,2023年,天柱县坚决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围绕加快推进“桥头堡”建设和“护绿、扩绿、倡绿”行动等重点任务,探索推进“百姓富、生态美”的“两山”实践,申报创建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已获得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命名。

  数据显示,2023年,全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61天,优良天数比率98.9%。天柱县城及乡镇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土壤环境质量持续稳定。

  山林披上绿装,河流欢快流淌,一座座精致别致的街角公园更是让市民随时随地都能享受到美好惬意的人居环境。

  生态修复不停步 绿水青山入画来

  “这河道整治后,水更清了,看着就舒心。”近日,在天柱县鉴江河道边,村民王阿姨为河道整治后的变化点赞。

  天柱县水务局局长杨光乐介绍,为切实抓好水生态保护修复攻坚行动,2023年,完成地湖广坪河岩古大桥段、鉴江河天柱廊桥段水生态修复工程和邦洞、蓝田、白市等乡镇中小河流治理,推进三门塘水库建设完成工程进度85%。

  日前,水利部将天柱清水江百里画廊水利风景区公布认定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该风景区属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水域总长62公里,总面积377平方公里,含坌处三门塘、远口孤岛、白市水电站、白市辞兵洲、瓮洞“黔东第一关”等人文、自然景观。

  立足清水江百里画廊,天柱县着力将其打造成生态旅游产业新地标。“在白市镇辞兵洲种植了100余亩樱花,铺设了3公里观光栈道,镇里正在招商引资,将建设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娱乐餐饮为一体的旅游基地。”白市镇党委副书记欧晓玲说起生态文明建设,信心满满。

  绿色打底 绘就发展新蓝图

  近年来,天柱县围绕加快推进“桥头堡”建设和“护绿、扩绿、倡绿”行动等重点任务,努力在生态文明建设创新绩上主动担当作为,制定实施《天柱县“护绿、扩绿、倡绿”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推进“生态颜值”转换为“发展潜值”。

  “绿意盎然”还要“色彩斑斓”。在天柱县委、县政府的积极推动下,绿地空间不断拓展,城乡一体、水系连通。围绕生态体验、乡村振兴等,因地制宜,以区域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特色产业运营为亮点,采用“生态+”融合模式,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丰收”,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丰硕成果。2023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7.39%。该县先后获得省级“森林城市”称号,有国家级“森林乡村”3个、省级“森林乡镇”4个、省级“森林村寨”14个、“贵州省景观优美森林村寨”2个、省级“森林人家”91户。村庄林木绿化率达48.84%。

  土地盖上绿“被子”,农民也依靠绿色挣到“票子”。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天柱县积极做好统筹发展绿色惠民“文章”,引导群众大力发展以油茶为主的特色经济、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形成了多头并进的绿色产业发展格局。

  天柱县林业局局长宋涛介绍,近年来,天柱县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科学制定油茶产业发展规划,优化“1区2带3园”产业布局,建成千亩示范基地8个、千亩村33个、万亩村1个,培育规模加工企业2家,农村小作坊加工点50家,形成了从油茶种苗培育、基地建设、产品加工销售与品牌创建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依托良好生态,利用油茶资源,打造“油茶”“生态鸡”两条产业链,解决群众就业,帮助群众发展油茶、土鸡等种养殖产业增收。2023年,全县油茶林总面积达41.2万亩,其中投产面积29.3万亩,茶籽产量9800吨,综合总产值突破4亿元,覆盖4.65万户,带动2万余群众就业增收。

责编: 廖梦均  
 
 
进入无障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