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实践探索

湖北郧西:推进流域综合治理 共同缔造幸福天河

2024-02-23 10:29 来源: 湖北河湖长

  郧西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绿色低碳先行区、全域旅游示范县”建设宏伟蓝图,坚持“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以生态文明建设项目为引领,把生态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突破口,以百里天河为纽带,着力打造独具特色、全国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胜地——“天河水乡·百里画廊”。

  一、背景

  郧西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安排,抢抓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武西高铁、通用机场、十巫高速等建设机遇,全面对接武汉,深度融入“襄十随神”城市群,主动策应西安,围绕“一江两河”战略布局(打造沿汉江水电城镇群、天河流域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金钱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构建“一主一副三支撑”区域发展布局(“一主”即以魅力县城为引领,坚持城区即景区,打造七夕浪漫城;“一副”即以上津为县域副中心,展现古镇古塞风貌;“三支撑”即建设夹河水电新城、河夹工业新区、湖北口民族特色小镇),坚持生态立县、工业兴县、人才强县、文旅活县,加快建设“经济倍增示范区、绿色发展新高地”、奋力打造“鄂陕毗邻地区中心县城”“全域旅游示范县”。

  郧西地处鄂西北,北依秦岭,南临汉江,三面环陕(与陕西省商南、山阳、镇安、旬阳、白河五县毗邻),一面接楚(东接十堰市郧阳区),素称“秦之咽喉,楚之门户”。福银高速穿境而过,武西高铁开工建设并设站,是华中和西北西进东出的“桥头堡”、古漕运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核心区。县域面积3509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场、区),总人口51万人。

  二、发展变迁

  天河是郧西的母亲河,发源于陕西省山阳县,流域面积1669.9平方公里,干流全长99.8公里。郧西境内干流全长62.7公里,流域面积1142平方公里。作为一条自北向南纵贯郧西的河流,天河流域面积占全县版图面积的36%,涵盖7个乡镇,辐射县域人口50%以上,流域内农业生产总值比重占全县的41%,工业总量占全县的80%,属丹江口水库通江河流,通过天河口大桥与郧阳区五峰乡和丹江口环库旅游公路对接,是郧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水上丝绸之路。

  郧西县委、县政府立足郧西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确立了“一江二河”(汉江、天河、金钱河)三大片区的全域旅游规划,努力创建湖北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已被授予中国最具魅力的旅游名县、湖北省十大乡村旅游目的地。郧西紧紧围绕“绿色低碳先行区、全域旅游示范县”建设宏伟蓝图,坚持“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以生态文明建设项目为引领,把生态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突破口,以百里天河为纽带,着力打造独具特色、全国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胜地——“天河水乡·百里画廊”。

  天河水乡项目建设过程中,整合水利、交通、林业、文化、扶贫、环保、旅游等项目,坚持产业围绕旅游转,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用全域旅游理念打造“天河水乡·七夕画廊”,沿线用农家百坊理念打造滨水美丽乡村。以“天河水乡·七夕画廊”为引领,构筑融水文化教育、水知识教育、水生态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通过全域规划,全景打造,全业融合,全民参与,全域管理,把天河流域打造成为一二三产业发展融合区、文化旅游体验区、运动休闲样板区、统筹城乡文旅脱贫示范区、绿色协调发展先行区。

  三、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一) 主要做法

  1. 坚持规划引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立足郧西实际,科学规划项目建设,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按照我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以天河流域为框架,构建区域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的水生态格局。

  2. 坚持系统治理。以河湖长制为抓手,编制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坚持系统治理。实施“天河水乡·百里画廊”项目下游的工程—天河下游水生态修复工程,修复河道24.3公里,建设绿道23.6公里,工程总投资4.89亿元;项目建设分三期进行:一期从县城的石门湾到观音镇闫家沟口,河道长度8.8公里;二期由闫家沟口到彭家湾大桥,河道长度8.9公里;三期由彭家湾大桥到天河口,河道长度6.6公里。“天河水乡·百里画廊”建设方式为河槽清淤、抛石造潭、岸坡整治、滩地治理、游园绿化、堤防建设、绿道铺设、污水收集处理和水土保持治理、荒山荒坡植树造林等措施,按照“小水归槽,大水漫滩”的设计要求,没有设计固定、高大建筑物和植物乔木,减少洪水侵害危险。建设充分体现了“控制红线,扩大绿线,淡化蓝线”,就是对两岸建设进行严格控制,严守规划红线,确保生态不受破坏;加大绿化面积,把绿色连线无限扩大,增强绿化效果;减少护岸、河堤建设,让绿化与碧水直接连接,降低硬性分界线,达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

  3. 坚持绿色发展。一是突出区域特色,坚定转型发展。立足县情,发挥资源优势,着力推进全域旅游,实施“清洁能源”大县战略,发展林果、茶叶、中药材、蔬菜等产业,走绿色发展之路;二是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水利。坚持“保护水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投资环境、发展环境”的理念,围绕乡村振兴建设需要,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水生态环境,着力打造与美丽乡村相适应的“亲水宜居、河岸整洁、饮水安全、环境优雅”的新型农村生态水利;三是打造文化水利,对接文旅强县。围绕打造“文化旅游强县?十堰西北门户”把郧西民情风俗、河流历史、七夕文化等元素融合到水利工程设计和建设中,进一步提升水利工程文化内涵和品位,结合“天河水乡”等项目建设,人工修复促进自然修复相结合,体现生态理念、创建水利景观、传承文化底蕴,让美丽的天河彰显灵韵、焕发生机,打造出具有郧西特色的水利文化。

  4. 坚持综合创建。以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为载体,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先行区、全域旅游示范县”,与各项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同谋划,同部署。一是以共同缔造理念推动流域共建共治共享。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系统治理,打出流域治理组合拳,探索建设清新流域模式,让全县人民共享业兴、民富、水清、林绿、景美、韵醇的“郧西蓝”;二是全面落实河湖长制,齐心协力打好碧水保卫战。完成河流管理保护范围划定,编制实施“一河一策”,开展河湖健康评价,扎实推进八大专项整治行动,全力查处各类涉水违法行为,加强涉河项目日常监管,促进水域岸线有序开发和保护;三是建立多元共治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立联管联防机制,优化汉江、天河、金钱河等跨境河流河湖长制联动机制,推动水环境协同监管,提升区域共治能力。全力抓好鄂陕跨界河湖“联防、联巡、联控、联治”工作,完善执法监管机制。建立健全“河湖长+护河员”“河湖长+民间河长”“河湖长+河湖警长”“河湖长+检察长”等机制,加强常态化巡河工作,形成上下联动、县乡同责、清水共护的浓厚氛围。

  (二)取得成效

  近年来,天河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河流水质优良,水质持续稳定在地表水Ⅱ类标准,通过水生态修复、中小河流治理、小流域治理、水美乡村建设等项目,构筑幸福河湖新样板,把天河城区段、土门水库、天河口成功申报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省级水利风景区,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称号。“天河水乡·百里画廊”文旅产业项目建设以来,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思路,保护了母亲河,改善了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使天河成了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文化旅游和生态示范带。

  县委县政府坚持用生态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综合治理天河水域,以防洪保安、岸坡整治、恢复生态、净化水质、集聚产业为手段,围绕把天河下游打造成“生态河道、休闲漫道、产业廊道、经济快道、幸福大道”的整体目标,努力实现了“生态修复、防洪保安、旅游观光、产业聚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五大效益。

  ——生态修复效益。河滩整治106万平方米,绿化乔灌木、草皮4860亩,治理排污口5处,修建生态湿地20余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达到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治理效果。

  ——防洪保安效益。河道清淤疏浚7.8公里,4.8万方,格宾笼河心洲整形1.67万方,生态挡墙2.15万方,防洪能力达到20年一遇以上。

  ——旅游观光效益。天河下游23.6公里休闲观光绿道,3个飘带桥,6个漫水桥把天河沿线30个自然村庄,56个原始生态河滩,1079亩生态水面串联起来,加上七个人文景点,形成生态游、休闲游、观光游、自驾游、郊野游和采摘体验游的精品线路。

  ——产业聚集效益。盘活了天河下游2万亩耕地,8万亩山林柴扒,为生态观光农业、休闲体验农业、设施示范农业、健身娱乐产业、特色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形成24公里产业廊道,使天河下游成为郧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巩固脱贫效益。通过滨水美丽乡村建设,引进产业大户和农产品开发民营业主,加快土地流转,引导休闲农庄、特色农家乐、采摘园、体验园、农产品龙头企业等产业蓬勃发展,为流域沿线8700户,28500人提供就近转移就业机会,用新兴产业带动脱贫户长期受益,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四、经验启示

  一、突出河湖长制。健全“河湖长+警长+检察长+民间河长+巡河保洁员”等责任体系,完善联席会议、专项督查、考核问责等制度,建立问题发现、交办、整改、反馈的工作机制。

  二、加强管水护水。利用“中国水周”“世界水日”等宣传活动,志愿者服务进校园、进社区,引导群众自发管水护水,形成了“河长牵头、部门协同、群众参与”的管水护水格局。

  三、注重长效管护。持续开展河湖保洁、“清四乱”、空间管控、水质提升、小微水体整治、能力建设等行动,制定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促进干支流同步治理。

  四、坚持示范引领。高标准严要求创建美丽幸福河流,小微水体管护示范片区,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助力乡村振兴。

责编: 廖梦均  
 
 
进入无障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