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科普

穿越西安城墙时光之旅

2025-02-14 14:10 来源: 华商网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2015年2月15日夜里,习近平总书记登上西安城墙,观看了城墙保护状况。总书记抚摸着西安古城墙说:“这是世界级的宝贝,要保护传承好。”
站在总书记殷殷叮嘱10年之际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回望历史深处,不禁令人感慨万千。绵延13.74公里的西安城墙,本是砖土堆砌的防线,默默地守护过一座城池的安宁与繁荣,如今不仅是西安历史文化的核心板块,更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宝。
千年的路途,它怎样走过,饱经沧桑后又如何获得新生?即日起,华商报推出“13.74公里的责任”系列报道,带你穿越西安城墙的时光之旅。
西安城墙的千年之变
要说城墙,还得从“城”说起。
没有城,就不会有城墙。
真可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公元前11世纪,周人离开世代居住的大本营,将都城从宝鸡一带迁到了丰京,后来,武王在沣水东岸建立了镐京,从此拉开了这座城池作为“千年帝都”的历史大幕。
公元582年,宇文恺作为总工程师主持修建隋都大兴城。唐建立后,改大兴城为长安城,高宗在隋都大兴城基础上修建唐城墙,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也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唐末,藩镇割据、农民起义,长安城屡遭战火摧残。随着李氏王朝的衰落,公元904年,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强藩朱温攻破长安,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为加快建造洛阳宫,朱温的“拆迁队”拆毁了长安的宫殿和坊间民宅,木料由渭水经黄河顺流漂到洛阳再取用,本已遭受劫难的隋唐都城再经破坏,留守长安的匡国军节度使韩建,面对巨大的烂摊子,遂放弃了外郭城和宫城,只把皇城加以改修,规模明显缩小,史称“韩建缩城”。
唐之后,王朝统治中心东移,长安不再承担帝都这一顶级城市功能,宋、金、元三代一直保留着韩建缩小后的城市规模,修修补补数百年,直到又一个朱氏王朝登上历史舞台。凭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在建立大明王朝后的第二年,朱元璋命徐达攻打奉元,元将弃城跑路,奉元光复后更名为西安,取“安定西北”之意,西安之名由此而来。次年,为了加强老朱家对西北地区的统治,朱元璋分封次子为秦王坐镇西北,不忘“高筑墙”之初心,决定在唐皇城旧城基础上扩建城墙,以原皇城西墙与南墙为基础,分别向北、向东延伸约四分之一,并增高加厚,至洪武十一年(1378年)完工。
如果说,朱温的“拆迁队”摧毁了唐城墙,那么,朱元璋派来的“施工队”则让城墙迎来新生。用黄土分层夯打起来的明城墙,最底层是用石灰、土与糯米汁混合夯打,十分坚固。哪怕1556年关中大地震,西安城垣损毁严重,城墙也只是多处被毁而已。明穆宗时期,陕西巡抚张祉主持修复,将城墙外壁和顶面砌了青砖,沿袭自隋唐的夯土城墙从此变成了砖城墙。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的城墙有四个城门:东为长乐门,西为安定门,南为永宁门,北为安远门。崇祯年间,为防备李自成农民军进攻,陕西巡抚孙传庭修筑了东、南、西、北四关郭城守护城墙,整个城墙构成了一个庞大而严密的防御系统,四关郭城的修建,大体上固定了西安城的规模和外貌。
清军入关之后,在城墙内东北部圈围起了清代西部最大的八旗驻防城——西安满城,专供八旗军兵及其家属居住。根据现有史料,满城的北面城墙和东面城墙都是借助于西安大城的城垣,只有南面和西面才是新筑的城墙。在兴建“城中之城”满城的同时,为巩固城防武备,清廷还对西安城垣进行过多次修葺,尤以乾隆时期陕西巡抚毕沅主持的工程最为浩大。
作为封闭式城防工事,城墙终究逃不过战火的洗礼。辛亥革命时期,安远门(北门)城楼被轰击而引爆弹药库炸毁,满城西、南两面城墙也被拆除;上世纪20年代的“二虎守长安”,城墙更是对垒争夺的前沿阵地,为纪念这场载入史册的守城之战,1928年,西北角城墙冯玉祥军队炸开的豁口处修建了一座城门,命名“玉祥门”。
玉祥门,只是近现代以来新开辟的城门之一。民国时期,为便于交通,在原有“永远安定”4座正门之外,前后新开城门4座。新中国成立后又新增开10座城门,逐渐形成了今天的18座城门。
墙护人,人亦护墙
“长安自古帝王都”,作为冷兵器时代城市防御的重中之重,西安城墙,一开始就是帝都级别的配置,构筑坚固、气势雄伟。但在进入20世纪后,古老的城墙明显招架不住新型武器的攻击,难有用武之地不说,还阻碍了城市的交通。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西安城墙也多次面临被拆除的危险,所幸危急时刻,习仲勋等老一辈领导人、文物工作者极力保护,让西安城墙挺过了最艰难的时期,迎来了修护的曙光。电视文献纪录片《习仲勋》就讲述了习仲勋在1950年、1959年、1981年三次挽救西安古城墙的往事。
当北京城墙、南京城墙等一个个消失,西安城墙奇迹般幸运地保存了下来,不得不说是西安之幸、中国之幸,但是,这座历经沧桑的古城墙那时也只剩下了主体骨架,80%以上的墙体严重损坏,护城河也成了臭水沟。1982年8月20日,西安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保护西安城墙的通告》。1983年2月,西安环城建设委员会成立,城墙保护工作从此走上正轨。也就是这一年,西安开始轰轰烈烈的城墙维修工程。
官方资料显示,明城墙建成后,经历了无数次的维修,其中大规模的维修有三次,即明代隆庆年间、清代乾隆年间,以及1983年开始的历时20年大修,巧合的是,每次相隔大约200年。值得一提的是,1934年陇海铁路修到西安,为方便旅客而在城墙凿出一个洞,1952年火车站广场扩建时又拆除留下了530米长的缺口,使火车站与解放路连为一体,直到1998年,除了火车站的“解放门”,城墙所有豁口连通。2001年解放门开始贯通施工,2003年完整的城墙终于重见天日。按照媒体报道中的说法,这是“城墙建设的一个节点性标志,西安城墙由建设期进入提升期”。“墙、林、路、河、巷”五位一体,建筑大师梁思成当年对北京城墙的设想,在西安得以实现。
13.74公里的城墙实现一周贯通不久,西安城墙景区管理委员会成立,对城墙景区进行统一管理与建设。2009年11月1日《西安城墙保护条例》颁布实施,每年11月被设立为“西安城墙文物保护亲近月”。
不能不提的是,作为资格最老、沿用时间最长、格局保存最为完整的城门——永宁门,俗称南门,是西安城墙的正门,也是西安城墙的迎宾之门、文化之门,2012年,西安决定在城市心脏区域“动大手术”,伴随着南门区域综合提升改造工程渐次推进,恢复了闸楼、箭楼、城楼“三位一体”的历史风貌,也打通了西安南北中轴线上城市交通的梗阻地带,南门周边颜值和气质大幅提升,高级感满满。
不知不觉间,城墙,“老”城墙焕“新”生,和这座城市以及居住于这座城市的市民逐渐融为一体,从1985年起每年举办“城墙灯会”,从1993年起举办“国际马拉松赛”,从2006年起“城墙城门挂春联”,从2009年起举办“城墙亲近日”……古老的城墙和现代化的都市交相辉映,“城、墙、河、路、景”融合发展渐入佳境。
守护与传承,任重道远
回头看,作为当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历史积淀最厚重的古代城垣建筑,为保护这座“世界级的宝贝”,确实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经过“修修补补”城墙实现一周贯通后,特别是最近10年来,西安城墙逐步构建起具有系统性、科学性的预防性保护体系,“墙、林、路、河、巷”五位一体共同发展。这可以从一个个荣誉反映出来。
2017年2月,西安城墙和南京城墙等国内8个城墙共同作为“中国明清城墙”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18年,西安市城墙·碑林历史文化景区晋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西安护城河入选第十八批国家水利风景区。
2020年,经过17年接续努力,全长14.6公里的护城河全线贯通,几代西安人“一水绕城、碧带环郭”的梦想终成现实。
2022年,西安城墙“数字化助力西安城墙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入选2022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实践十佳案例,成为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传承的标杆。
2024年,《西安城墙高精度实景模型数据集》获西部国家版权交易中心颁发的首批数据资源登记证书,这是西部地区的首张实景模型数据资源登记证书。
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与沿路各国交往源远流长,为加强世界城墙之间的合作,扩大西安城墙的国际影响力,2020年,西安城墙管委会作为发起单位,与意大利威内托大区古城墙联盟、英国约克市城墙管理部门共同签署了《国际古城墙(堡)联盟合作书》。
说到这里,很多人都知道以主权国家组成的“联合国”,但很少有人知道被誉为“地方政府联合国”的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2021年,为了促进世界城地组织会员城市和丝绸之路沿线城市文化旅游的交流与合作,西安市在世界城地组织亚太区框架内发起成立了“世界城地组织亚太区旅游委员会”,国际古城墙(堡)联盟,则正式作为世界城地组织亚太区旅游委员会的下设机构。
目前,年轻的国际古城墙(堡)联盟,已吸引了国内外超过20座古城墙(堡)一起携手古城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可以说,西安城墙这个“世界级宝贝”,显示出了世界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岁月流转,今天的城墙,是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是独具特色的5A级景区,也是体现人文西安、古都西安特色的一个重要品牌和西安通往世界的一张特色名片,正越来越多地承载起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使命与责任。城墙之上,岁月静好。城门之下,时光安然。守护城墙,就是守护城市的荣耀与梦想。这座城市,注定因为城墙而独特,因为城墙而永恒。
责编: 廖梦均  
 
 
进入无障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