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重要专题--2016全国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工作会议--交流发言

治水与生态建设相融 兴利与造福民众共生

2016-10-28 10:35 来源: 浙江省丽水市人民政府

  丽水,因水得名,地处浙江省西南部,是浙江省、华东地区生态屏障,也是浙闽两省六条大江之源,境内96%的地表水在Ⅲ类以上,2006年,被水利部授为“中国小水电第一市”。

  丽水人民牢记习总书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八次实地调研丽水的嘱咐: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战略,挖掘生态优势,做足水“利”文章,先后建成4个国家水利风景区,综合效益日益凸显。主要做法是:

  一、以水为媒,打造“秀山丽水”市域公共品牌

  丽水自2000年撤地设市以来,一直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兴市发展,2014年,正式列入国家生态文明第一批先行示范区。丽水以“水”为媒,以因水涵养、80%以上的森林覆盖率为底色,着力打造“秀山丽水”市域公共品牌,形成“水养”、“气养”等六大特色养生品牌和产业。

  二、强力推进“五水共治”、“六边三化三美”,整体改善水环境和周围水景观

  “五水共治”改善水环境。2014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投资180亿元,全力补齐截污治污、防洪排涝、保供抓节等基础设施短板,实现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质I—III类水断面占比98.96%(全省第一),极大改善整体水环境,“五水共治”满意度连续2年浙江省第一。

  “六边三化三美”提升周围水景观。针对河边和紧连河边的路边、村边、城边等存在的乱堆乱放、乱搭乱建、房屋立面混乱等十类问题,开展洁化、绿化、美化,以水串景,实现村美、房美、城美。共建成20条风景线,有效提升周围水景观,群众总体满意度高达86%。

  三、坚持融合发展,让水利风景区成为主客共享、三美融合(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好生活)的平台和视窗

  (一)注重三大融合,实现水利工程安防功能与休闲功能有机结合。一是与城市规划融合。市本级城市总体规划确立瓯江、北城、南城“一江双城”发展战略,将瓯江生态景观带打造成为城市轴心带。二是与全域旅游融合。作为全国首批全域旅游创建单位,加快水利风景区创建、提升。如已经成为城市会客厅的南明湖国家水利风景区,成立瓯江景区管委会,着力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松阴溪国家水利风景区打造“田园松阳”绿色经济带,景宁畲乡滨水国家水利风景区则主打“绿道”健身运动。三是与文化挖掘融合。重点以第一批世界排灌工程遗产具有1500年历史的通济堰和1000多年与丽水城市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好溪堰为载体,挖掘古堰、古塘、古渡等水文化遗迹,培育特色生态水利廊道和古堰文化。

  (二)结合三大实际,提升景区培育多样性和生命力。一是结合全国试点,提升景区创建标准。以全国水利试点作为全市水利工作牛鼻子,深化各项创建工作。2006年和2014年,分别获得水利部“全国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和“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二是结合城乡区域,提升景区特色。城市重点围绕市本级两条内河,打造好溪堰水系连通生态整治和丽阳坑水系治理示范项目,实现水城融合。农村推广实施“碧水映村”工程,生态化治理农村河道、水库山塘等,实现景村合一,拟创建“碧水映村”示范点100,打造城乡特色各异的水利风景区。三是结合主导产业,提升景区活力。发展“丽水香鱼”产业,实现香鱼随人、水清鱼跃的景象,全市流域5平方公里以上河道景观鱼全覆盖。

  (三)建立三项机制,确保水利风景区建设持续推进。一是创新投融资保障机制。坚持财政托底,全市水利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累计完成投资300多亿元;推进投融资改革,2个城市水利风景区PPP项目在浙江省水利系统率先突破。二是建立常态化推进机制。将水利风景区设立融入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六边三化三美”,利用“双月检查、点评、核查”机制,实体化推进。三是建立梯度培育机制。在国家级和省水利风景区申报的基础上,率先在浙江省启动市级水利风景区创建工作,今年将创建10个。

责编: 廖梦均  
 
 
进入无障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