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同志们:
一年来,在水利部党组的正确领导和各级水利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国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工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一些地方和景区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创新发展,开拓了新局面,创造了新经验。现在,我代表部景区办,向大家报告工作:
一、水利风景区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水利风景区建设量增质升,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推手。一大批生态环境优美、山水林路相融、文化历史传承的水利景区,已成为美丽中国的缩影。2016年,新建水利风景区300多个,其中近200个达到省级水平,59个被批准为国家水利风景区。随着对水利风景区的认识逐步深化,各地将水利风景区建设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考虑,工作主动性普遍提高,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安徽省将“积极建设国家水利风景区”写进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省发改委将水利风景区建设纳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行动计划。福建省通过开展万里生态安全水系治理,统筹各级水利项目和环保、住建、林业等部门资金,合力治水,积极打造水利风景区,为“清新福建”建设注入水的活力与亮点。
二是水利风景区水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明显,成为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主力军。各水利风景区建设围绕“涵养水源,修复生态”核心宗旨,突出水生态保护,严格水污染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率不断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日益提升,水质不断优化,水生态修复成效显著。据近年跟踪调查,近98%的景区水质和生态环境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景区Ⅲ类水质以上河长比例普遍提高10%以上,如湖北漳河国家水利风景区,实施严格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景区水质已由原来的Ⅲ类上升到Ⅱ类,局部达到Ⅰ类,已连续6年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水中活化石-桃花水母”。
三是水利风景区普惠百姓,成为城乡居民享受水利发展红利的重要场所。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工作始终坚持服务民生,把群众满意作为重要标准,积极打造“生态河湖、文化河湖、美丽河湖”。山西怀仁鹅毛河水利风景区通过水系综合治理、绿化美化和文化展示,成为市民亲水、近水、戏水的良好场所,每天早晨的“健走军团”、夜晚的“广场舞”已成为亮丽的风景。陕西柞水县乾佑河源水利风景区免费向全国学生、教师开放,推行科普展示教育,寒暑假接待人次近年呈20%幅度递增。安徽合肥滨湖水利风景区已成为临近的江苏、浙江、上海游客周末休闲的首选目的地,今年小长假期间接待游客70万人次,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四是水利风景区促进产业融合,为脱贫攻坚提供有效途径。部分地区巧妙利用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优势,将建设水利风景区、发展旅游作为精准扶贫的措施手段,带动了地方山水生态旅游业、特色种养殖业发展。山东临沂竹泉村景区与周边贫困村125户农民签订帮扶协议,通过劳力安置、就业帮扶、发展生产等方式,扩宽贫困户增收渠道,全村人均年收入由2007年的不足0.4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2.2万余元,闯出了“竹泉路径”。湖南柳叶湖深度融合现代农业与水文化旅游,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健康休闲养生产业,促进周边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增显。
五是加强队伍建设,行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国各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都已明确将水利风景区工作纳入工作日程,有领导抓,有部门管,有具体人办。湖北、辽宁、浙江、安徽等省已推动建立市县工作机构,明确了分管领导和具体管理部门,部、省、市、景区四级水利风景区管理组织体系基本建立,形成了上下联动、协调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同时,积极组织开展业务培训,水利部景区办一年培训近千人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景区专业人才不足的难题。云南、贵州、陕西、黑龙江等省坚持把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景区工作业务骨干培训纳入全厅年度培训计划统筹安排,开展专题培训,尽力提高员工队伍素质。
六是强化景区安全管理,有效防范恶性事故发生。针对汛期和假期特点,水利部及时下发了《关于加强汛期水利风景区安全管理的通知》、《关于做好2016年国庆节期间水利风景区安全工作的通知》,指导各地做好景区隐患排查和安全防范,完善安全风险应急预案,提升风险和应急处置能力。山东、江苏、湖北等省在景区复核工作中请安全专家全程参与,重点强调安全管理;浙江省对水利风景区开展明查暗访和再检查、再落实,切实把水利风景区安全管理落到实处;扬州市将水利风景区与水利工程目标管理考核有机结合,对景区内涉水开发项目,依法严格审批把关。截至目前,没有接到一起国家水利风景区发生人为安全事故的信息或报告。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水利风景区建设和管理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主要是:景区建设地区间存在差距,规划编制和管理亟需加强,景区服务质量水平有待提高,景区安全管理需要进一步提升,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等。对这些问题,我们都应予以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下大气力加以解决。
二、下步工作计划
当前,水利风景区正处在大发展机遇期,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对水利风景区提出了新要求,全域旅游、海绵城市、美丽乡村建设等为水利风景区带来新的契机,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已成为水利部门的任务和责任,责无旁贷,义不容辞,我们必须紧紧围绕水利部党组关于水生态文明和水利风景区建设的总体部署,扎实推动水利风景区工作向纵深发展。
第一,加强学习,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以及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等,既是对水利风景区工作的目标要求,也是开展水利风景区工作的政策依据。我们必须学好、弄懂、会用这些政策,结合水利改革发展和加强河流、湖泊、水利工程管理的实际需要,明确水利风景区工作目标,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提出工作重点,并解决好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难点、热点问题,对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运用政策,努力增强前瞻性和预见性,提前布局,打有准备之仗。
第二,科学谋划,进一步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今年,水利部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编制汇总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10年规划,请各地务必认真做好有关工作,尤其要注意推动将这个建设发展规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大力推进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同时,要抓紧做好已经批准的国家水利风景区的规划编制和审查批复工作,要结合日常监督检查,加强规划实施执行的监管,保证景区建设按批复的规划实施,坚决制止无序建设开发。
第三,创新机制,进一步提升景区管理和旅游服务质量水平
在推进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中,会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沿袭、固守已有的体制机制很难解决这些问题。建议大家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体制机制,在不影响工程安全和工程管理的情况下,尝试引导社会资本和社会组织,参与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与管理。同时,要注意完善安全规章制度和强化岗位安全职责,认真做好景区隐患排查与安全防范,完善应急预案,进一步加强预报、预警、预防工作,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和紧急救援机制。要注意多发挥政府、政策作用,进一步加强水利风景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紧密结合水利工程建设改造,不断改善交通、通讯、供水、供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和卫生、餐饮、住宿、娱乐、科普教育等服务设施条件,大力优化旅游服务环境,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有条件的景区要加快推进基于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为基础的智慧景区建设,智能化管理,多措并举,全方位提高景区旅游服务质量水平,为游客提供高效、便捷、安全的服务。
第四,严格审定批准,处理好有序发展和质量把控的关系
根据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要求,下一步将更加严格对国家水利风景区的审定批准,各流域、各省厅一定要认真按照任务要求,发挥好初审把关作用。同时,希望各省厅在审定批准省级水利风景区时,注意将水利工程和旅游设施安全、水质达标、管理机构职责作为申报的先决条件,处理好量与质的关系,引导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建立健全长效、稳定的工作制度和激励机制,逐步建立起结构合理、规模适度、布局均衡的水利风景区体系。
第五,强化动态监管,进一步提升国家水利风景区品质品位
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与管理,任务主要由景区单位来完成,主体责任在当地。作为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发挥监管作用,尤其是流域机构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按照《水利风景区管理办法》规定要求,认真开展复查监管工作,确保水利风景区尤其是国家水利风景区按照既定的目标和功能定位推动发展。目前,部景区办正在研究建立动态监管技术平台,期望运用现代网络技术,连通流域机构、省厅及市县主管部门和景区,及时了解掌握各地、各国家水利风景区状况。期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打造精品景区,科学合理地保护和管理水利风景资源,努力降低和避免旅游开发等对河流湖泊及水利工程的不利影响。
第六,强化人才保障,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
2017年,部景区办将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扩大培训规模,针对各级水利风景区管理部门负责人、基层景区单位业务骨干、规划设计人员等不同需求,分类、分期开展业务培训,提升培训实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各地要精心组织、统筹安排,推荐优秀人才参加全国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人员培训。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可以制定自己的培训计划,部景区办可以提供师资帮助,共同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培训机制,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水利风景区专业人才队伍。
第七,加大宣传引导,集聚水利风景区发展正能量
树立品牌,宣传很重要。请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景区管理单位从树立水利品牌、提升水利形象的高度认识和做好水利风景区宣传工作。宣传时要注意准确把握水利风景区公益定位,并尽量纳入公益性宣传计划,统一组织实施。要积极与当地新闻媒体沟通合作,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传播正能量,提升水利风景区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努力为水利风景区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工作环境。
同志们,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目标已经制定,任务已经明确,希望大家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和中央有关会议精神,按照水利党组部署和田学斌副部长的讲话要求,融会贯通,凝神聚力,真抓实干,推动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为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新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