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重要专题--2021年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工作视频会议--交流发言

福建省水利厅交流发言材料

2021-05-17 10:39

贴近百姓生活 彰显乡愁韵味

打造八闽幸福河湖风景区

福建省水利厅

  近年来,在水利部的大力支持和关心指导下,我省水利风景区取得较好发展,现有省级以上水利风景区117家,其中国家级37家、省级80家。特别是2020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打造八闽幸福河湖风景区”,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多元发展,使水利风景区更贴近百姓生活、更有乡愁韵味、更具生机活力。

  一、抓质量强规范,让幸福河湖风景区“硬”起来

  1.完善制度,规范升级。以省政府令颁布实施了《福建省水利风景区管理办法》,发布了《福建省水利风景资源等级评价标准》《福建省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福建省水利风景区标识系统建设技术指南》,编制了《福建省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规划》,制定全国首个省级河湖健康评价标准,在全国率先发布《河湖健康蓝皮书》,使水利风景区实现健康、有序、规范发展。

  2.严格程序,认定升级。修订了《福建省水利风景区认定工作制度》,编制了规划评审和现场考评工作手册,严格申报前置条件符合性审查,明确申报景区应达到水利功能完备、安全管理达标等刚性要求,不断升级申报程序和认定标准。

  3.立足长效,监管升级。借助河湖长制完善的治理体系和有效的工作机制,构建景区河湖保护一张网;借助智慧河湖长制平台以及全覆盖的河长、河道专管员力量,实现景区巡查、保洁、维护无死角;把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工作,纳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河湖长制等考核内容。此外,积极发挥省水利风景区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以服务促管理,强化行业自律。

  二、抓整合聚众力,让幸福河湖风景区“美”起来

  1.着力提质增效,打造水美湖库。2017年制定下发了《关于打造精品示范水利风景区的指导意见》,省级财政专门投入1000多万元,在山区和沿海抓了12个试点,带动了全省湖库型水利风景区全面展开精品工程创建活动,泉州山美水库、尤溪闽湖、德化龙湖等47家湖库型水利风景区品质都有较大提升。

  2.统筹涉水项目,打造水美乡村。以安全生态水系建设、水土保持、综合治水试验县水利项目为主导,统筹小流域治理、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等涉水项目资金,打造百姓身边的水利风景区,“十三五”期间仅水利部门就投入300多亿元,建成综合治水试验县12个、安全生态水系5416公里,实现了从“小水利”到“大景区”转变,打造了永春桃溪、蕉城霍潼溪、将乐金溪等一批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水美乡村”。

  3.整合各方力量,打造水美城市。采取统一规划、整合发力、全域推进等措施,聚力打造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比如,莆田市近年来统筹各级各部门资金170亿元,结合流域内9个水利风景区建设开展木兰溪综合治理,入选首届中国十大“最美家乡河”,成为全国首批示范河湖样板工程;南平市投入300亿元在全国率先开展“水美城市”建设,为编制《水美城市建设规划编制导则》提供范本,福州“闽都水城”、漳州“五湖四海”、泉州“清新水域”、莆田“荔林水乡”、龙岩“美丽汀江”等一批“水美城市”陆续建成。

  三、抓创新促发展,让幸福河湖风景区“火”起来

  1.打好“文化牌”,丰富景区内涵。以水文化为引领,写好水文章,讲好水故事。传承弘扬了“龙江颂精神”“惠女精神”和“东圳精神”等一批水利精神;挖掘发布了鼓浪屿古井、永春东关桥、尤溪联合梯田等一批水文化遗产,首批命名45处,其中莆田木兰陂、福清天宝陂、宁德黄鞠灌溉工程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集中打造了泉州河湖长制主题公园、长汀水保科教园、永春水生态文明馆等一批宣教基地。

  2.打好“生态牌”,优化景区环境。福建空气清新,山清水秀,生态文明指数居全国领先。2020年,全省空气平均达标率98%、景区为99%,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普遍达到2万个以上;全省森林覆盖率为66.8%、长期保持全国第一,景区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全省地表水Ⅲ类以上水质比例为92.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景区Ⅲ类以上水质达100%。

  3.打好“产业牌”,实现多方共赢。将景区建设融入全省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大局,有38家景区成为AAA级以上旅游景区,近两年全省景区接待游客约7千万人次、创收约250亿元,其中南靖土楼水乡(云水谣)、泰宁大金湖、连城冠豸山(九龙湖)等景区成为“清新福建”旅游品牌的亮点;促进了全省110个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建设,推动了福建茶叶、竹木、水果、花卉等一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会后,我们将认真贯彻本次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兄弟省市好经验好做法,加快推进福建幸福河湖风景区高质量发展。

责编: 廖梦均  
 
 
进入无障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