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景区发展模式 拓展黄河文化传承路径
统筹推进新时代黄河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黄河水利风景区是宣传黄河文化、凝聚精神力量的重要阵地。截至2020年底,黄河水利委员会先后创建国家水利风景区22家,其中,自然河湖型19家,水库型2家,水土保持型1家。“十三五”时期,黄委积极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总书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工作,采取景区搭台,文化唱戏,取得良好成效和积极进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提高站位,统筹推进景区建设与工程建设
黄委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维护黄河健康生命、促进流域人水和谐”的治河理念,顺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和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需求,将景区工作与黄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利工程建设有机结合,推进了黄河保护治理由传统水利向民生水利、生态水利转变。努力实现将黄河打造成生态长廊、文化长廊,重铸长廊的定位和模式。菏泽、滨州、利津、垦利等水利风景区结合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同步实施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美化。濮阳景区在渠村闸除险加固改建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工程设施外观的景观化设计,实现工程效益与景观效益同质提升。
二、主动融入,增强景区持续发展能力
黄委景区主要依托现有黄河水利工程,结合沿黄生态林、坝头、险工、水利工程管理和养护设施,绝大部分为公益性开放景区,没有专项财政预算,景区建设和维护资金严重缺乏。面对困难,各级水利风景区管理部门主动作为、开拓创新,依托自身优势,及时跟进地方政府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积极争取将景区建设纳入地方经济和文化旅游发展布局,在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同时,注重增强景区持续发展能力。据初步统计,“十三五”时期黄委景区争取地方资金2.24亿元,推动景区建设提质升级。河南黄河花园口、济南百里黄河水利风景区积极争取将景区管护费用列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保证了景区经费的持续投入;菏泽水利风景区率先争取到非防洪建设项目,实施景区生态保护和修复措施。
三、守正创新,促进水科普水文化展示
黄委各级景区管理单位充分利用水利风景区这一平台和窗口,以保护、弘扬、传承黄河文化为目标,打造内容丰富的黄河文化建设主阵地。目前,黄委已有9家景区建成水文化科普设施展馆和展室,11家景区建有室外水文化展示栏、科普解说系统。花园口景区结合1938年花园口扒口事件,台前将军渡景区结合刘邓大军渡黄河历史遗迹,大力建设水情教育和红色教育基地;菏泽景区生动讲述冀鲁豫解放区黄河水利委员会发展变迁史;孟州开仪景区建设石方工程示范教学区,通过11种砌石护坡方式以及所用石材,展示和传承黄河坝工技艺这一文化遗产;三门峡大坝景区依托三门峡大坝工程全面反映枢纽工程从建设到运行的整个历史过程。各景区充分发挥各自特色优势,形成了百花齐放、竞相争艳的局面。
四、注重公益,着力发挥景区综合效益
黄委秉持开门治河理念,将黄河景区作为对外展示、宣传治黄成就的重要窗口,关注河流、湖泊保护,充分发挥景区公益属性。目前,黄委景区绿化覆盖率达到90%,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对改善当地空气质量、拦截沙尘暴作用显著,黄河堤防、大坝、水库、涵闸的生态附加值不断提升。南小河沟景区常年接待水土保持夏令营、科考组织等社会团体,开展科普教育,并成为科研院所常设野外试验基地,同时可满足庆阳市20多万人生态观光旅游需求。济南百里黄河景区依托沿黄唯一的百年水文站——泺口水文站,河南花园口景区依托世界上最大的水文站、也是中国第一个“数字化”水文站——花园口水文站,积极开展水情教育和大中小学生研学游,充分发挥水文测站的教育功能。当前,济南百里黄河、河南花园口、开封柳园口、利津黄河、潼关金三角等水利风景区已成为当地城市旅游地标和名片。
五、下一步工作思路
当前,我们正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上,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深入推进。黄委景区建设与管理工作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提升现有景区建设管理水平,推动景区提质升级。兰考是焦裕禄精神发源地,兰考东坝头作为黄河九曲十八弯最后一弯,记录了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改道的历史,黄委将持续推动和指导以兰考为代表的景区积极申报国家水利风景区,为黄河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鲜血液;同时,继续加强河地融合发展,紧跟沿黄生态廊道等项目建设步伐,加快推进黄河文化带和生态廊道示范工程建设,将黄河两岸打造成一道亮丽风景线,持续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更好服务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要,“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