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副部长 田学斌
(2021年5月14日)
同志们:
今天召开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工作视频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积极践行“十六字”治水思路,总结交流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工作经验,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科学谋划“十四五”时期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工作,推动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
刚才,黄委会,福建、湖北、四川、贵州等省水利厅,以及浙江开化县水利局、河南红旗渠水利风景区、内蒙古二黄河水利风景区等8个单位作了交流发言,讲的都很好。会后,请部景区办将这些好的经验做法认真总结,供大家借鉴。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不断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水利风景区管理体制基本理顺,多地出台了激励政策,规划引领作用得以发挥,发展规模持续增长,生态质量和文化内涵稳步提升,社会公益形象更加凸现,有力维护了河湖生态健康,有效支撑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促进了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塑造了“生态水利”品牌。
第一,水利风景区发展规模与质量实现双提升。一是发展规模持续增长。“十三五”期间,全国新增国家水利风景区159个,总规模达到878个,总面积近20万平方公里,其中,保护的河湖水域面积达3.9万平方公里,分布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涵盖各大江河湖库、重点灌区和水土流失治理区,为广大人民群众休闲娱乐、体育健身、观光旅游、科普教育、文化活动等提供了清新灵秀的场所空间。二是发展质量稳步提升。景区水资源、水生态环境更加优良,水库型、河湖型景区水质在Ⅲ类以上的占近九成;水土流失治理率90%以上的占比超过七成;林草覆盖率80%以上的占比超过六成。景区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已成为展示水利成就、弘扬水利文化、传播水情知识、讲好治水故事的典范。其中,200余个景区建有科普场馆设施,累计向4亿人次开展了水文化科普教育。如黄河、长江和大运河沿线的国家水利风景区,通过科普场馆、亭台楼榭等文化设施致力于讲好黄河故事、展示长江文化和运河文化,开展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水文化传承与弘扬。景区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217个景区旅游评级达到4A级以上,37个景区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景区管理智能化日益凸现,通过开展国家水利风景区智能管理试点,示范带动各地景区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快推进景区智能化发展,为绿色发展创造了新供给、满足了新需求,为游客服务带来了新气象。
第二,水利风景区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一是管理体制基本理顺、权责更加清晰。机构改革后,水利系统明确了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工作职责。水利部新的三定方案将“指导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工作”写入河湖司主要职责,调整了领导小组成员,完善了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各流域管理机构和各省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多数将水利风景区职责明确在河湖管理机构,部分在工程建设、运管、农水等管理机构。二是政策法规出台步伐明显加快。水利部将水利风景区纳入乡村旅游扶贫水利服务保障工作的重要内容。各省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出台水利风景区相关政策法规。河北省将水利风景区工作纳入《河北省河湖保护和治理条例》;江苏省将水利风景区建设作为法律条文写入省人大《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福建省以政府令出台《福建省水利风景区管理办法》;贵州省水利厅联合文旅厅编制全国首个省域水利+旅游融合发展规划。陕西、新疆、青海、宁夏、海南等地陆续出台了加快水利风景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或工作方案。南京市还出台了生态补偿办法。三是多地推出更加有力的建设发展举措。吉林省将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列入河长制湖长制考核细则。内蒙古自治区从水资源费中专门列支水利风景区水资源保护奖励基金。湖北省通过发布湖泊保护白皮书通报水利风景区创建情况,作为地方行政首长湖泊保护考核的重要指标。四川省创新启动114个水利风景区提升工程打造河湖公园。云南省签发河长令,重点将39个国家水利风景区打造为美丽河湖建设精品。广西壮族自治区印发美丽幸福河湖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要求依托水利风景区建设,分期分批系统推进美丽幸福河湖建设。江苏淮安市依托水利风景区创新打造“全域水工旅游精品线路”。浙江丽水市探索启动创建市级水利风景区。这些点线面、多层次的创新举措为各地作出了新的示范。四是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明显加强。部景区办连续五年组织编发了《中国水利风景区年度发展报告》蓝皮书,并围绕水生态环境修复、水文化科普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等与多地联合开展了理论研究和试点探索。水科院、黄勘院等水利行业主流院所加大了水利风景区的相关研究力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海大学等多个高校陆续组建了水利风景区理论研究智库机构。“水利风景区动态管理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并与“全国水利一张图”实现衔接,景区信息化、数据化、可视化管理技术支撑能力明显提升。
第三,水利风景区的综合效益得以发挥。据初步统计,2020年国家水利风景区游客接待量达7.8亿人次,经营性收入超过30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超过50万个,并带动了产值规模庞大的多种业态发展。水利风景区如今已成全国各地“最美家乡河、秀美河湖、生态河湖”的典范。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段陆续推出“水美中国、景惠民生”系列水利风景区公益广告,社会反响很大。人民论坛开展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调查,推出《国家治理》水利风景区专刊。各地景区热心参与社会公益,尤其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300余个水利风景区积极响应“向抗疫英雄致敬”倡议,免费向抗疫工作者开放,赢得社会认可和群众点赞。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看到,水利风景区建设还存在不少短板和不足,尤其是发展措施不多、动力不足、布局不尽合理、整体质量不高和品牌影响力不大等,这些问题制约了水利风景区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我们要以“跳出水利看水利”的视角深刻认识水利风景区工作,准确把握新阶段新要求,系统谋划好“十四五”时期水利风景区工作的目标任务,努力开创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二、努力实现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阶段的水利风景区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践行“十六字”治水思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标,以推动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政策标准为导向,以加强规划为引领,以认定复核为抓手,着力提升优质生态水利产品的供给能力和质量水平,推动水利风景区从数量和规模增长向质量和效益提升转变,从点上发展向点线面结合全面发展转变,不断塑造“生态水利”品牌,致力构建幸福河湖,助力建设美丽中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水利方案、水利样板和水利支撑。
一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突出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生态水利产品特性,在优先保护河湖自然生态的基础上,科学利用水利设施、水域及其岸线,推动“两山”转化,带动绿色发展。
二要坚持目标导向,秉承人民至上宗旨。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水利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成果转化为普惠的民生福祉,共建群众身边的水利风景区、共创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共享人民至上的美丽中国,推进共同富裕。
三要坚持问题导向,补短板、锻长板。紧盯水利风景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补齐景区发展短板、重点锻造国家级景区发展质量,提升品牌影响力。
四是坚持水利特色,立足弘扬水文化。厘清水利风景区与自然保护区和其他各类园区的边界和管理关系,找准自身定位,立足保护传承弘扬水文化,有机结合河湖长制,充分彰显水利特色。
五是坚持两手发力,多部门融合发展。推进政府市场“两手发力”,以引入社会资本投入为着力点,多维拓展水利风景区投融资渠道。注重打好水利文旅融合牌,协同多部门整合资源优势,合力推进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
今后一个时期,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研究制定水利风景区发展政策规划与技术标准。要坚持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各地实际制定政策,解决发展中面临的瓶颈问题,引导和激励各地推动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部景区办要紧紧围绕“三新”要求,研究制定推动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修订出台水利风景区管理办法,开展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修订研究和水利风景区规划编制导则修订的前期工作。各级水利部门要结合新要求和自身实际,进一步建立健全水利风景区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景区管理制度和规范,让管理者有章可循、经营者依规运营、旅游者文明守则。
二是推动建设一批高质量水利风景区。要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实施推动水利风景区建设,重点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乡村振兴等战略,结合河湖水系连通、河湖生态修复、流域综合治理等推动发展河湖生态精品景区;结合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及现代化改造推动发展灌区田园综合体精品景区;结合世界灌溉遗产等推动建设水利遗产保护类精品景区;结合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推动发展水利枢纽科普类精品景区。要组织做好国家水利风景区申报工作,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从严开展考察与认定,把好品牌质量“入门关”。要抓典型树标杆,组织开展国家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征集与推广,遴选一批高质量水利风景区典型并塑造标杆景区,打造品牌建设“先锋队”,示范引领新阶段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
三是加强水利风景区行业管理和监督。突出加强水利风景区规划引领,各级水利部门要将水利风景区纳入当地“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内容,做好顶层设计。在全面摸清当地水利风景资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各地开展水利风景资源科学保护与利用。要认真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指导黄河流域水利风景区进一步挖掘水文化资源、丰富水文化元素,推动水利风景区建设成为展现黄河文化的标志性旅游目的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要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水利风景区在弘扬水文化方面的功能作用,指导长江沿线水利风景区开展“讲好水利风景区故事”,积极传承弘扬“长江文化”。要切实加强景区动态监管,加大对国家级和省级水利风景区的监督管理力度,开展抽查复核,实施动态管理,用好三级联动监管机制,推进选优去劣,对优秀的景区要加大激励、扩大宣传,对影响水工程和防洪安全、存在河湖“四乱”问题、破坏水生态环境等违规违法的景区,要采取督促整改、撤销等方式予以处理。在评选中要坚决杜绝在水资源紧缺地区围水造景情况,确保新阶段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质量。
四是做好水利风景区品牌宣传与人才培训工作。各级水利部门要充分利用行业和地方主流媒体以及社会新媒体,持续加强政策和标准的宣贯,大力宣传推广建设管理经验与成效。要积极传播正能量,做到声音不断、好戏连台,讲好水利风景区故事,组织做好“水美中国--唱响幸福河湖,献礼建党100周年”主题赛事活动,不断提升景区社会知名度和品牌美誉度。要加强水利风景区人才队伍建设,明确并稳定管理人员,强化人员培训,切实提高人才队伍素养。要将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人才培训列入年度培训计划,组织举办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培训班。要注重发挥相关水利高校和科研院所理论研究智库作用,引导培养一批从事水利风景区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为新阶段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不断拓展和储备高素质专业化人才。
三、强化新阶段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的保障
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是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水利典型。做好水利风景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采取有力措施,锚定目标任务,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第一,切实加强领导,强化组织保障。水利风景区内涵多种资源要素,这一特点决定了其系统治理的必然性。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关乎水工程安全、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整治、水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要切实加强对水利风景区工作的组织领导,认真履行水利部门职责。机构改革后,工作职责明确为河湖部门的,要结合河湖长制统筹推进;明确为其他部门的,要继续发挥职能优势,将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纳入工作日程,在制定政策、安排资金、配备力量和工作考核等方面给予重视和支持。为加强对全国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领导,水利部调整了领导小组成员,办公室继续设在综合事业局,并接受河湖司业务指导与监督,进一步强化了组织领导。各级水利部门要结合实际,健全领导机制,落实工作责任,为推进新阶段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第二,健全协作机制,强化发展合力。部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加强内部协作,积极支持水利风景区工作,强化业务和政策指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会同有关司局组织做好水利风景区政策法规、规划建设和监督管理等方面的指导工作,做好与河湖管理工作的结合,协同推进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流域管理机构要做好本流域水利风景区技术指导与服务。各级水利部门要加强与自然资源、文化旅游、生态环保、农业农村、林草、住建等部门的沟通与协作,探索建立部门间协作机制,加大多部门融合发展力度,合力推进新阶段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
第三,推动创新引领,强化发展动力。推动各行各业创新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新阶段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要在建设创新上下功夫,注重转变思路,不搞大拆大建的“同质景观化”,力求彰显原汁原味的“原真性”和具有江河地理特征的“别样风土情”。重点在结合上发力,结合各地的生态河湖、健康河湖、美丽河湖、幸福河湖等建设,不断拓展水利风景区新发展空间。鼓励各地大胆创新,探索开展河湖公园、康美河湖试点以及水美乡村等水利风景区提升工程,推进提质增效。要在运行管理创新上下功夫,注重新技术应用和文化内涵提升,重点在智能管理和品牌建设上发力,积极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融媒体等技术,探索开展景区水环境智能管理、搭建智慧景区云平台,打造“云上水景”,将水利工程作为“党史新丰碑”加以挖掘宣传,为景区品牌建设赋能,不断提升新供给、适应新发展。要在投入方式创新上下功夫,注重两手发力,尊重市场规律,善于用市场手段解决投入问题,在市场化措施方面发力,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创建多元化投融资模式,探索PPP模式在景区中的应用。对水利风景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探索推进“水利风景区+”多行业融合发展模式,推动建立水利风景区生态价值实现机制,畅通水利风景区带动产业绿色发展和产业溢价反哺景区之间的经济循环,形成稳定强劲的发展动力。
同志们,建设发展水利风景区是水利部门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是新阶段水利部门肩负的重要使命和应有之责。各级水利部门要锚定目标任务,围绕开好局、起好步,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大力推进水利风景区建设,支撑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