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一库清水
守好大国重器 打造中线源头优质景区
丹江口大坝水利风景区
丹江口水利枢纽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自行勘测、设计、施工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工程,拥有“高坝平湖”的独特景观,被誉为“亚洲天池”。
近年来,丹江口大坝水利风景区以维护河湖健康生命为目标,以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景观提升、水文化弘扬为措施,打造“红色文化+绿色生态+水利科普(红绿蓝)”三大特色产品,形成了水利特色鲜明、文化氛围浓郁的南水北调中线源头水利品牌,成为集水利观光、研学实践、红色培训、水情教育、水文化体验、水生态科普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风景区。
一、保护一库清水,筑牢生态之基
景区始终将保护水资源、修复水生态、优化水环境作为科学利用水利风景资源的首要前提,多措并举筑牢生态之基,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上”。一是建立水库巡查管理机制,依托河长制、丹江口水库“1+3+5”水行政执法联席会议等平台,与地方开展联合执法巡查。每年参与巡查执法人员约1200人次,巡查库区河道长度4万余公里,巡查水域面积接近1万平方公里。二是景区内建成国内产能最大的鱼类增殖放流站,通过多年不间断鱼类增殖放流,恢复、增加了水库鱼类种群数量,优化了水生态结构。三是积极开展水库消落带植被生态恢复建设项目,为丹江口水库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示范。四是持续开展植树造林,库区坝区林木成“海”,整体绿化面积超过3000余亩,大幅提升了水库水源涵养能力。五是通过构建完备的库区水质监测网,定期进行水质监测、检测,动态掌握库区水质状况,严控水污染物排放,实现了优化水环境目标。丹江口水库供水全年达到I类水质标准占比在90%以上,有着“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活体桃花水母,大量现身丹江口水库。
二、三区一体规划,扮靓大国重器
立足守护大国重器,结合枢纽工程管理实际,制定《坝区、厂区、景区三年规划(2020年-2022年)》,通过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建设力度,着力推进丹江口大坝景区建设提档升级。针对丹江口大坝加高施工结束后坝区“荒芜”地块和“杂乱区域”进行了整体环境提升整治和坝区生态修复,形成了左岸观叶、右岸赏花、坝顶有绿、坝前有景的空间布局。合理整合项目资源,完成展览馆更新布展,升级游客中心和游步栈道等服务设施,景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人们走进丹江口大坝水利风景区,不仅能欣赏到中线源头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生态之美,还能体验到大国重器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的工程之美。
三、创新文旅融合,打造源头品牌
紧紧围绕治水实践,以传承弘扬水文化为主线,编制《汉江水文化示范工程建设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和《汉江集团文旅产业2021-2025年专项规划》,开发水情教育、水利科普、红色研学等特色产品,推动水利文旅融合发展。一是积极开展汉江流域水文化建设试点,加强汉江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规划建设“一带三幕十八景”的文化景观,着力打造汉江水文化示范工程。二是探索开发“饮水思源 报效祖国”“水利丰碑背后的精神密码”等红色教育课程和特色研学课程,形成了涵盖水文化、水生态、水科普、爱国主义教育等完备的文化教育课程体系。三是开发“大国重器 源头之旅”“南水北调 饮水思源”等精品文化旅游线路50余条,年均接待社会团体、党员干部、研学学生20万余人次,有效带动了周边地区绿色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
景区先后获得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多项“国字号”品牌,并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红色基因水利风景区名录、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重点推介名单和第四届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典型案例。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库区水环境保护与治理,进一步提升水利风景区文化内涵,不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品牌推广应用,讲好水源故事,打造南水北调中线源头靓丽名片,让水利高质量发展最新成果更多更好惠及社会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