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重要专题--2023年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工作会议--交流发言

四川省水利厅交流发言材料

2023-04-25 11:23 来源: 四川省水利厅

守正创新 融合赋能

四位一体推动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

四川省水利厅

  近年来,四川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着力建体系、促融合、树品牌、重改革,“四位一体”推动水利风景区从数量规模增长迈入质量与效益提升转变的新阶段,全省水利风景资源保护和利用取得新成效,景区“颜值、内涵”实现“双提升”。

  一、健全组织体系,凝聚推动力 

  一是强化政府统筹。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水利风景区“两带动、三促进”功能定位。水利厅联合省委农办印发《关于加强新时期农村水利工作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指导意见》,会同发改、生态环境、文旅等部门制定《四川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十年规划》,将水利风景区作为实施乡村振兴和文旅强省战略的重大举措,强力推进。 

  二是突出正向激励。将水利风景区纳入天府旅游名县创建和河湖长制考核的重要指标。2022年,省财政单独安排2000万元资金,奖励河湖长制考核排名靠前和进步最大的市(州),有效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 

  三是加强机构建设。以上一轮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为契机,率先在四川省农村水利中心设置水利风景区事务处,落实编制5人,专职负责风景区等工作,实现专人专岗。 

  二、探索融合赋能,培育竞争力 

  一是与河湖长制融合。依托河湖长制“一张图”平台,建立水利风景区“四乱”问题台账清单管理和动态清零机制,厚植景区生态优势。与认定前相比,全省水利风景区水质“无一变差,整体更好”,其中优良水体比例达到90%以上。 

  二是与蜀水文化融合。制定《水文化建设“强推进”工作实施方案》,开展水文化遗产普查,推动活化利用。结合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水利风景区文化铸魂行动,石棉安顺场、会理仙人湖成功入选水利部红色基因水利风景区名录 

  三是与旅游产业融合。把水利风景区作为水旅融合的重要载体,合力打造“大灌区”文旅品牌,成立覆盖8个市、37个县的“大灌区”文旅发展联盟,联合推出7条水利主题精品旅游线路。据统计,2022年,全省水利风景区接待游客超过4000万人。 

  三、构建品牌矩阵,提升影响力 

  一是擦亮水利风景区品牌。坚持每年一主题,开展品牌推广,先后举办“水秀蜀乡——寻找最美人工湖”“徽标(LOGO)征集大赛”等大型宣传活动;高质量制作四川水利风景区宣传片和水润天府·自在四川系列图书;会同省委宣传部,刊发《四川画报》景区专版。 

  二是培育河湖公园品牌。坚持开放共享理念,营造高品质滨水公共空间,提升城乡品味。在全国率先出台《河湖公园评价规范》地方标准,印发《四川省河湖公园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截至目前,累计培育河湖公园25个。 

  三是打造水美新村品牌。发挥水利风景区带动作用,探索“1+N”发展模式(1个景区、N个周边村),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功能健全、人水和谐”水美新村2900余个,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四、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内驱力 

  一是生态补偿创新试点。出台《四川省水利风景区生态补偿试点实施方案》,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协作的多元化补偿机制。开江宝石桥结合饮用水源保护补偿,完成1824户、5774人生态移民搬迁。 

  二是生态治理效能明显。探索以流域水系为脉络、村庄为节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新模式。绵阳市仙海大力实施水系连通,让水“流”起来、“活”起来,变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全区生态旅游收入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近三分之一。 

  三是投资融资成效初显。探索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激活社会资本投入动力。南部县融资11.2亿元,高标准建成八尔湖水利风景区;巴中市依托化湖水利风景区,打造山水特色小镇,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超过27亿元。 

  我们将认真贯彻本次会议精神,以维护河湖健康生命为本,以传承水利文化为魂,以拓展水利功能为要,持续推动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 

责编: 廖梦均  
 
 
进入无障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