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多元融资,社会参与。上级补助:用好上下游生态补偿资金;统筹水利、林业、住建、国土、环保等部门资源,抓好项目资金捆绑,积极向上争取补助,形成资金合力,获得各级项目奖补资金14.08亿元。融资模式:以治理带动沿溪土地升值和开发利用,组建桃溪水利发展有限公司,拓宽融资渠道,采取BOT、抵押贷款、社会捐资等模式,创新投资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利风景区建设,形成资金运作的良性循环。镇村自筹:结合美丽乡村、美丽镇区及乡村旅游发展项目,引导农民捐出公益土地、自主经营旅游服务产业,发动民间资本参与投资。“以水生财、以财治水”,达到“众筹共建”的效果。
三是十个结合,全面施治。在治理过程中,注重与治理水土流失结合,与治理污水排放结合,与家园清洁行动结合,与建设山水名城、特色乡镇、美丽乡村结合,与防枯治涝结合,与河道清淤结合,与堤岸加固结合,与绿化提升结合,与道路整治结合,与景观改造结合,策划实施了377个项目,用5年时间,投资31.22亿元,实现了桃溪62公里全流域的综合治理,做清了水系,做靓了景观,做活了乡村,桃溪流域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了“水清、堤固、园靓、路畅、岸绿、房美”的目标,为水利风景区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常态管护,全面提升
一是抓好日常保洁。2014年,我县创新推出“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模式,对桃溪河段16公里实行第三方专业保洁,实现24小时精细化市场管理,通过定期不定期对保洁公司进行考核,强化保洁效果,做到“面上”干净整洁。
二是抓好深度治管。依托“河长制”的全面推行,铺开县、乡、村三级全覆盖的河长责任网,打通“治-建-管”一条链,做好日常巡查、问题处理、生态修复、建后管护等工作;同时,聘请南京环科所编制《桃溪流域水质提升方案》,有针对性的开展水污染治理,全力提升水质,实现从“面上保洁”到“深度治管”,永葆水利风景区水清河畅、园靓景美。
三是注重综合提升。2016年,结合我县提出的“全面治水”工作部署,同步实施“治污水、防洪水、涵养水、净化水、美化水、利用水”六水同治措施,进一步提出“水清、河畅、路通、景美、魂足、民富”的目标,邀请北京土人设计,编制《桃溪流域沿线景观提升方案》,配套沿河乡土小品、文化景观、亲水节点、夜景工程等,增加水利风景区观赏内容和文化内涵。
四是强化智能管控。与专业第三方合作,整合一河一档、水质监测、视频监控、地质灾害点、排污口数据、防洪数据、河岸生态保护蓝线等数据,开发创建综合永春县河长制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三维高清“数字河流”,为河长管河治水提供一个全面化、可视化、智能化的管控平台,为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提供一个高效便捷的管控系统。
三、旅游带动,融合发展
一是与旅游部门合作,完善旅游配套。以永春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将水利风景区纳入县城大旅游规划中,突出以城为景、以水为魂的沿岸风光,建设沿桃溪骑行系统、泛舟系统等旅游配套,共同开发沿桃溪旅游精品路线,逐步打响水利风景区旅游名气。
二是与沿线乡镇合作,建设特色景观。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理念,共同开发了东关廊桥风情园、婚恋浪漫文化园、海丝古码头文创园、余光中乡愁寄园等景观节点,串联桃溪滨水文化休闲养生旅游带,带动周边农家乐发展,打造桃溪水利风景区成集生态、文化、休闲、娱乐及产业发展于一体的旅游精品。
三是与湿地公园合作,拓展景区功能。2015年,桃溪被确定为国家湿地公园。与湿地公园管委会合作,在桃溪畔建设永春水生态文明展示馆,通过图文展板、模型陈列、多媒体演示、触摸屏、电子翻书等高科技手段,展示永春治水历程、生态成果、湿地保护、节水型社会创建等,拓展水利风景区的科普宣教功能,展示水利风景区与其他风景区不同的水生态、水文化、水知识魅力。
四是与文化节庆融合,提升景区名气。举办“世界(永春)白鹤拳大会”,举办“守护一弯清水留住点滴乡愁”水利文化一台戏,依托桃溪骑行系统举办“环泉州湾”永春赛段自行车赛等。通过文化节庆融合,展示水利风景区风采,提升水利风景区名气,做活水利旅游文章,逐步变“水生态”为“水效益”。
通过探索实践,我县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水利部的要求,同兄弟县市比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将以这次交流会为契机,虚心学习,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大力开发水利风景资源,切实让水利风景区建设成果社会共享,经济、生态效益统一,积极开创水利风景区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