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重要专题--2018年典型国家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工作座谈会--交流发言

龙河口水库水利风景区交流材料

2018-12-24 17:31

科学有序开发  人水和谐共处着力提升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水平

安徽省龙河口水库管理处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龙河口水库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情况汇报如下:

龙河口水利风景区(又名万佛湖风景区)位于安徽舒城县境内,属湖型景区是以防洪、灌溉为主,兼顾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保护、发电和旅游观光等综合利用功能的国家大(二)型水库始建于1958年,是淠史杭水利枢纽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千米人工土坝闻名于世,流域面积1120平方公里,景区面积135平方公里,水域面积50平方公里,湖岸线205公里,库容9.03亿立方米,属国家地表Ⅱ类水,湖中大小岛屿66座,工程景观独特,自然风光秀美。风景名胜区是以龙河口水库为中心的湖泊型观光风景区。景区以碧湖千岛万佛为特色,融观光旅游、水利文化、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型的湖泊型风景名胜区。注重工程的景观化建设、文化的挖掘和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已成为集水利工程、水乡文化风情、山水生态风貌于一体的江淮文化生态旅游新亮点2001年获首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016年获批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

一、主要做法

(一)理顺管理体制,实现共抓共管共建

    2001年龙河口水库获首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以来,作为风景区主管单位省龙河口水库管理处始终坚持科学有序开发,发挥景区功能,打造旅游产业文化资源,成立了景区办,专人负责景区的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加强对景区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景区内景观、水工程保护措施得力,有效防止自然和人为破坏,有效地保持了自然景观和工程景观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近年来,随着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市场经济发展和体制机制改革,为进一步提升龙河口水库风景区的品味和管理水平,创国家级5A风景区,水库管理处与舒城县政府合作,加大对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2014年,省编办同意,舒城县政府设立了万佛湖水源保护和旅游管理委员会,与水库管理处共同加强对万佛湖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加大对库区水源地的保护力度。

(二)科学制定规划,实现设计和建设同步

坚持科学规划,顶层设计。2000年9月,与北京大学共同编制了《万佛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1年11月,安徽省建设厅印发了《关于万佛湖—万佛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批复》;2009年6月,编制了《万佛湖风景名胜区龙舒生态度假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安徽省住建厅于2009年8月,印发了《关于万佛湖风景名胜区龙舒生态度假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的批复》;2012年3月,编制了《万佛湖风景名胜区梅山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安徽省住建厅于4月印发了《关于万佛湖风景名胜区梅山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的批复》;2013年1月,编制了《万佛湖风景名胜区三江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同月,安徽省住建厅印发了《关于万佛湖风景名胜区三江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的批复》。通过规划先行,优化设计,找准了景区功能定位,提升了景区建设管理水平。

(三)规范运营管理,实现景区安全稳定整洁

一是安全管理不放松。景区内工程和设备安全运行,有完善的工程和设备管理制度。设置了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配备一定数量的消防器材,安全职责落实到人。景区内所有服务经营单位,都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手续齐全,设施设备符合安全、卫生标准,对周围环境不造成污染。景区内健身设施及运动场所的安全,配有专人进行日常检查维修,配备专职保安人员负责安全管理,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处理,确保职工及游人的安全。制订了景区应急预案,及时预防突发事件发生。

二是环境整治不间断。景区内服务经营单位,卫生标准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办理相关手续,周边环境实行卫生包干。景区绿化养护由专业队伍进行统一管理维护,景区内由专职保洁人员实行全天候卫生保洁,公共设施干净光洁,水面内无飘浮物,垃圾桶布设合理,垃圾每天及时清理出场,公厕专人负责清扫、除臭清毒、无味干净,并配备必需用品。

三是应急处置不松懈。为进一步加强景区应急管理工作水平,提高应急处置能力。采取“提高意识,建立队伍,配备器材,经常训练,定期演练”的工作方针,建立应急指挥机构,制定应急预案,并保持所有设备器材处于良好可用状态,应急反应队伍经常开展应急事故处理和疏散引导等演练。

(四)强化依法管理,实现水生态环境优美宜人

秀水青山是水利风景区的灵魂。龙河口水库从2001年获首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称号开始,始终坚持“保护为主、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加强水资源水环境生态保护。一是依据《万佛湖旅游区总体规划》,做好景区内水源、自然生态资源及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等工作,加强景区规划、建设、旅游、渔业、土地、环境、林政、宗教事务和文物管理等行政综合执法工作。二是依法依规管护,加强旅游开发区域的洪评审批及环评监管力度,有效控制过度开发,减少库区水域的人为污染,做到了与水土流失防治、生态建设和保护以及工程所在区域自然、人文景观的保护等统筹有机地结合。三是严格按照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的要求,建立了水库水质定期检测机制,制定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应急预案,并对预案进行演练,及时处置危害生态环境的行为。四是落实严格保护措施。实施六大工程,包括景点整合、网箱退出、湖砂禁采、垃圾上岸、船艇升级改造和规范垂钓。拆除了7604只网箱,设立了4个准钓区;将11个岛屿景点整合为5个岛屿,餐饮、住宿全部退出;淘汰外挂机、柴油机船艇,购置新型达标船艇,采购垃圾打捞船2艘。设立三条红线,禁止所有涉旅项目向湖内排放雨污水。五是依法打击涉水违法行为。为加强水源保护和彻底截断污染源,2017年开展了取缔湖区采砂专项行动,实现了库区采砂绝迹。成立了水政监察支队,开展库区常态化水域执法巡查,严厉打击景区内违法违规建设、非法采砂、非法垂钓和“三无”船舶等非法行为,有效地保护了景区生态环境。

(五)开展水文化教育,实现人水和谐共处

利用每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安徽省水法宣传月”、“12.4宪法日”契机,积极落实“2018-碧水行动”计划,利用摆放宣传展板、画册,张贴宣传画、增设标牌、悬挂横幅、编印发放《水库(湖泊)水法律法规适用手册》、水文化宣传单、《节水科普读物》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水利安徽”战略和水文化、节水理念及水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意义的宣传贯彻,诠释新时代我国依法治水的基本方略,让广大干部群众和库区公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育。

二、景区建设发展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应

水利风景资源多位于生态环境良好地域,域内山水秀丽,且富于人文气息。宏伟的水利工程本很好的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吸引旅游者的核心资源,为观光、休闲、度假等产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近年来,通过景区的建设和发展,给基层水管单位带来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应。一是改善了基层水管单位的经济结构,扩大了单位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了经济效益,每年单位有近100万元的旅游收益;二是为安置富余职工开辟了渠道,实现管理人员上的无缝对接和协作共管;三是提高了水利工程的美誉度,更有力的宣传水法律法规,加强了与周边群众的联系,让更多群众和游客认识到保护水资源和水环境的重要性;四是美化亮化了办公和居住环境,提升了水利工程的景观性,改善了周边生态,通过风景区的建设,拉动了以水利工程为核心的旅游产业大发展,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五是改变了基层单位职工和周边群众的生活方式,环境优美了,空气指数好了,人气提高了,饭后健身走、广场舞成为职工休闲娱乐常态。

三、当前建设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利旅游风景区的前期建设和开发时,没有规划,多数在没有处理好旅游开发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下,盲目开发,管理不善,网箱养殖、游船排放、住宿餐饮的污水垃圾直排,仍在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二是加大了水利工程的管理难度。由于水安全和水资源环境保护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而旅游又是一个需要大量人员参与的、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具有很多不确定性的庞杂的系统项目,开发旅游后,有的破坏、侵占、毁损水工建筑物等防洪工程,增加了水利工程的管理难度,给水管单位管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三是管理混乱低效。由于水利部门的专业属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存在天然不足,且难以和当地政府在合作利益机制上达成协调,造成多管低效的结局。

四、下一步工作设想

1、严格执行“规划先于开发”,以保证水利工程的正常发挥为前提,把景区建设与工程建设与管理,同水土保持与水环境建设密切结合。

2、旅游开发应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的,把握区域生态情况和水利设施功能,不能过度开发。

3、旅游产品的设计要突出水利风景资源的特色,要突出人类治水的工程文化和当地的特色文化。

4、加强水利和旅游部门、当地政府在开发和管理方面的协调合作共赢。

5、强化水利旅游的基础理论研究,为水利风景区的规划和开发提供战略支撑。

6、加快水利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和景区信息化建设,从而推动水利风景区的健康发展。

责编: 廖梦均  
 
 
进入无障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