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美水库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情况汇报
泉州市山美水库是晋江流域目前唯一一座控制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也是福建省水利系统中库容最大的水库,总库容6.55亿立方米,承担着保障下游300多万人民防汛安全和400多万人民供水安全的重任,被誉为“泉州人民的生命库”和“泉州的生态调节器”,并且山美水库作为金门供水项目的饮用水源地,关乎台海两岸人民的福祉。多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山美水库充分发挥着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生态等五大功能作用,为泉州市经济发展、保障台海两岸同胞和下游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山美水库管理处被水利部评为“国家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福建省目前唯一一家获此殊荣)和“全国水利建设与管理先进集体”,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模范职工之家”,被中华妇女联合会表彰为“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福建省文明单位”、“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被水利部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被省旅游局评为“福建省生态旅游示范区”。现将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情况汇报如下:
一、景区概况
福建省泉州市是海峡西岸历史名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全国著名侨乡、东亚文化之都,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海滨邹鲁”、“光明之城”的美誉。
山美水库水利风景区位于泉州南安市码头镇,距泉州市43公里,泉州晋江机场55公里,泉州动车站4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2013年10月被水利部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并于2016年被省旅游局评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景区建设以生态为核心,以山美水库枢纽工程景观为依托,以山、水、水工建筑景观为主体,是生态旅游、工业旅游、传统教育、休闲观光、商务会议的胜地,景区的绿化率和森林覆盖率均达到90%以上。景区现已开发“一核一组团”,即景区管理核心和南部水利风景核心旅游组图,完成水电旅游区、水利科普区、农庄休闲区、养生度假区等建设,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经过多年的努力,景区生态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管理服务和环境保护质量明显提档,生态效益进一步提高,水利风景区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处坚持“科学规划与统一管理并举、严格保护与开发利用同步”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加强水利风景区的建设、管理和保护。以深化水利风景区建设为载体,努力将景区打造成平安稳定、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并重、绿色环保的高品质景区。近年来,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提升景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景区旅游交通、服务设施和游览条件,提升景区的游览环境质量,注重景区自然生态和人文内涵的保护和拓展。
(一)规划编制标准化
2012年,水库委托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院对景区进行整体规划,包括山美湖枢纽工程、水库库面,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为景区的发展保护规划了蓝图,并于今年对山美水库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规划进行调整,紧跟时代步伐,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水利风景区的发展蓝图。2013年,水库委托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编制库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总体方案,投资规模约13.45亿元,其中中央资金投入超过4亿元,共计71个子项目对水库全流域进行环境保护建设,包括永春、德化、南安等县市区,其中库区范围内共13个项目,截止2018年8月底,项目已基本完工,项目建成将更进一步提升景区的生态功能。2018年,景区增加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大坝右岸防汛公路建设,既作为防汛应急通道,也作为特殊时段的车辆分流和水库休闲漫道;加强水库下游左岸生态护岸建设,在保障原有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升绿化景观,增设玻璃栈道,完善休闲漫道系统;建设的语音导游系统项目,应用“互联网+”技术,以游客随身携带的智能移动终端为载体,以二维码技术为核心,以山美水库微信公众号为对接端口,通过微信扫一扫功能,向游客形象地展示和宣传水库水工程、水生态、水文化的建设成果,提高游客对山美水库社会效益的认识,增强游客保护水资源、共护“泉州人民的生命库”的理念。同时,景区还投入资金,改造库区绿化景观,提升临水一重山林相变化,丰富植被色彩,增强游览观赏性;电站艺术长廊项目改造提升原有艺术长廊,传承山美历史,打造文化亮点;左岸防汛公路建设结合休闲和原生态特点,进一步修建自行车专用车道;库区三角洲地带及下游两岸拟结合泉州市“清新流域”建设,完善该片区的旅游生态功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系统治理,打造各具特色、清新自然、富有野趣的流域环境生态样板,实现“清新流域、生态两岸、富美乡村”的总体目标。
(二)综合管理精细化
根据《规划纲要》和《山美水库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对旅游硬件游览步道、亲水栈道、公共休息设施等项目进行建设,并完善草地音响系统、垃圾箱收集系统、指示牌标记系统、停车场系统、公共厕所系统等,使风景区的基础设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提升了服务档次。投入技术骨干力量建设坝区生态护岸及污水处理工程、水环境整治与水质强化净化工程、库区底泥疏浚工程、库区生态系统调控与修复工程、库区生态浮床净化工程、九都镇人工湿地工程、库周隔离带工程、库区水质在线监测等项目,对河道护坡和人行步道进行改造,提升绿化档次,改善库周生态环境系统,美化、提升景区生态环境质量。通过努力,结合山美水库“源同体文化”和“四个山美”,打造一流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展示“白天看绿化,晚上看亮化,刮风看净化,下雨看硬化,天天看美化,四季有香化,景点有文化”的景区特点。
(三)建设过程生态化
景区的建设过程以生态为核心,因地制宜,深度挖掘内涵。一是整治荒地,恢复生态。为了更好地保护原生态,在坝区生态护岸及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我们立足生态优先原则,始终把保护原生态放在核心位置,从规划到施工,一切围绕“自然而然”的原则,建设过程因地制宜,不砍一棵树、不改一条河、不动一面坡、不伤一片植被,保留原有的土质河岸、乡土树种,将绿化提升项目与原有环境整体融合,保持了原有生态系统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水电旅游区边形成了一条树木葱郁、芳草依依的绿色走廊。在景区主要种植适宜山美湖生长的景观苗木,主要有香樟、桂花、福建山樱花、芒果树、凤凰木、蓝花楹、铁冬青、大王椰子、蒲葵、老人葵、高山榕、小叶榕、印度榕、广玉兰、白兰树、木棉、刺桐等。设置主题观赏园,包含桃花园、红千层园、刺桐园,通过不同的树种,讲述时节的变迁,打造“时时有花赏,年年有花开”的山美湖生态旅游风景区。通过沿河木栈道“绿廊”和游步道系统建设,将景区管理区与水电旅游区、水利科普区连成一片,促进了景区旅游的整体开发。同时,电站出水口的沿河木栈道“绿廊”构成了景区生态旅游的重要节点,是生态整治与旅游开发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水电旅游区的几个主要观景平台。二是因地制宜,保持生态。景区以山美水库为依托,水库水位的升降形成了一条环形消落带,我们根据原有地形,因地制宜,通过底泥疏浚工程和生态修复与调控工程,疏浚水系,恢复河道,调节水生物系统,利用生物循环,净化水质,提升水库水环境质量;通过库周生态隔离带工程、九都人工湿地工程和水环境整治与水质强化净化工程,恢复库周植被,对原有沟、塘、坑进行生态修复和功能再造,“因地制宜”地建设了九都人工湿地,库周隔离带,恢复库周生态系统,增加景区景观节点;建设库周水源涵养林,保护生态公益林,既增加了景区山林季相变化,又恢复了水库周边涵养水分、保持水土的功能,系统地提升山美水利风景区的生态景观系统。
(四)服务意识主动化
为增强景区工作人员主动服务的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我们从培训入手,紧紧围绕讲解、生态、安全、卫生、礼仪等内容进行全面培训。现在,景区工作人员都能熟练掌握景区概况、服务流程、安全卫生、文明礼仪的操作规范,可为游客提供高品质、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
(五)安全卫生体系化
一是完善风景区内道路建设,在危险路段设立警示标牌,对洪山、新营休闲区等危险路段进行改造,架设防护栏。二是制定保护游客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制度,与南安公安局建立治安联动机制、游客紧急救援和紧急医疗救助体系,保障游客生命财产安全。三是完善卫生健康安全体系。设置医疗卫生所为游客提供医疗服务,所有经营场所、服务设施按3A级的标准进行卫生保洁。目前,景区拥有2个餐厅,面积550平方米,客房72 间,床位136个,可满足游客食宿需求。同时,严格按照《食品卫生法》要求操作,确保游客的饮食卫生安全。
(六)水资源保护常态化
我们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在坚持水资源保护为第一要务的前提下,做到合理利用,文明开发。一是加强巡查。依托景区保卫科,加大对景区周边非法围垦、倾倒渣土、超标排污等行为的查处力度,及时制止违法行为,维护好景区水事秩序。二是加强监测。充分发挥水库水质自动监测站的作用,对五个参数指标实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及时准确地掌控水库水质变化情况。三是保护水质。山美水库为福建省饮用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是泉州市重要的饮用水源地。我们每年定期投放鱼苗净化水质,聘请专业队伍打捞库面漂浮物,确保景区山常青水常流。
三、几点说明
(一)山美水库是“泉州人民的生命库”,泉州的大水缸,担负着下游400多万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用水的重任,并且作为金门供水项目的水源地,其功能和地位无可替代。水库独有的功能作用,决定了水库景区开发利用的特殊性,保护水库水资源是我们的重要职责,通过深化水利风景区创建,更能唤起广大人民群众的保护意识,更好地珍惜和保护好水资源。
(二)山美水库实施的环保部山美水库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项目,以治理水库总氮超标和水质富营养化的问题。水利风景区的建设管理对水质的保护也是一种促进,与水资源的保护是“双赢”的。今后,如果条件成熟,经泉州市政府批准,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我们将逐步开放景区,以更好地发挥水利风景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