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重要专题--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展示--典型案例库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建设人水和谐景区——山西太原市汾河二库水利风景区典型案例

2022-01-06 15:56

  摘要:山西太原市汾河二库水利风景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在水利旅游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基本形成了“以库托景、以景养人、以人护库、以库养生态”的水利旅游反哺运行管理的良性发展格局。景区邀请专业团队,科学制定建设规划,夯实有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牢固树立创新理念,打破传统管理体制,激发运营管理活力;促进产业跨界融合,提升经济效益;加大投资完善基础设施,树立品牌形象,着力成为北方干旱缺水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水利风景区。

  关键词:汾河二库;事转企;产业融合

 

  一、景区特色

  太原市汾河二库水利风景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北30公里的汾河干流上,依托汾河二库水利枢纽工程而建,属于水库型水利风景区,2002年被水利部认定为国家水利风景区。汾河二库是一座以防洪、供水、生态补水为主,兼有发电、旅游、养殖等综合效益的大(二)型水利枢纽工程,景区以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为契机,科学规划、精细管理、改革创新、融合发展,依托水管单位改革,通过建设期、管理期、事转企的过渡,形成“集中管理、分散经营、人员互补、物料调剂”的运营模式,打造了以水情教育、渔业科普、摩崖石刻等为主的水文化线路,以水上漂流、吊桥竹筏等为主的亲水娱乐项目,以悬泉寺、二龙庙、一线天、古栈道等为主的宗教人文之旅。景区以生态渔业改善水质、促进绿色生态保护,以水利文旅融合促进高质量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绿色发展效益。

  二、实践举措

  (一)科学制定规划,激发创新活力。景区先后邀请清华建筑、浙江绿客、厚土郁林等知名设计规划院所,编制完成《山西省太原市汾河二库国家水利风景区总体规划(2016-2030)》,合理布局,分期开发,为景区的建设确立了方向。受多年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影响,景区旅游管理曾一度存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僵化保守等弊病,旅游发展极度缓慢。自2013年以来,景区先后通过资源整合、职能合并、网络宣传等措施,逐步改革形成了“集中管理、分散经营、人员互补、物料调剂”的大旅游格局。2020年景区尝试转企改革,为未来发展添砖加瓦。随着优秀临时员工保险缴纳、全员旅游营销奖惩、调整薪酬分配、职工双岗双责等一系列改革及激励措施的实施,以及网络电子支付、VR、AR等前沿技术的应用,景区整体面貌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二)促进产业融合,提升经济效益。景区将渔业和旅游业相结合,通过资源整合、企业运作,不断加强渔业资源开发和生态旅游的深度融合,实现了精品渔业的快速发展。在省渔业局支持下,建设湖库渔业项目,采用水上浮筒新材料、新技术,安装生态浮岛,改善养殖区水质,创新发展水上养殖。2017年,投资600多万元,在山西省大型水库垂钓中首次采用、建成800平方米水上休闲浮动钓台,设有钓位80个,吸引了众多游客光顾、体验。在农业农村部注册了“二库鱼”生态商标,引进了“大嘴先生”路亚高级竞技垂钓赛事,大幅提升了水产品销量和综合收入。

  (三)完善基础设施,树立品牌形象。近三年来,景区先后投资数千万元,不断开发旅游特色品牌,以应对市场挑战、为保持景区快速发展注入活力。2018年,投资700多万元,改造升级了宾馆和住宿餐饮设施,开发了神龙湖全鱼宴,修建了滨河花园健康步道、幸福广场和景观喷泉瀑布,极大地改善了景区休闲度假环境,成为太原市周边市民康养避暑的首选胜地。2019年,投资800多万元建成的高空玻璃漂流项目,一经投入市场即成为当年旅游爆款、热门网红打卡地,在实现当年收回成本的前提下,还增强了景区吸引力,大幅提升了游客数量。依托现代水利工程、千年古寺、柳林河和一线天等自然山水景观,建成集现代工程、高峡平湖、古寺山泉、农家田园于一体,具有工程造型独特、人文景观丰富、历史文化厚重、生态环境优美等特色的水利风景区。与周边的崛围山、多福寺、土堂大佛、烈石寒泉、窦大夫寺、中华傅山园等名胜古迹相连结,形成了一条集观光、休闲、度假、娱乐为一体的黄金旅游线路。

  (四)保护生态环境,打造绿水青山。景区以山西省开展汾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为契机,大量种植林草花木、逐年绿化库区和两岸山坡植被;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努力构建水生态文明长效治理机制,通过工程措施和自然修复,持续改善水库两岸生态环境。同时,不断加大水面清污投入,及时对水库中的垃圾和杂物等漂浮物进行打捞清理,减少水质污染;大力发展渔业养殖,利用鱼类的固氮、固磷作用,减轻水体的富营养水平,净化改良水质。此外,景区增加了相应的安全措施及专业人员,保障景区安全,多次与当地政府联合执法,有效打击景区内捕鱼、电鱼、非法运输、私挖乱采等违法行为,维护水库治安;被太原市政府列为“一级反恐重点单位”,每年组织多次反恐、消防演练,提升景区应对恐怖事件和消防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为游客在景区的游览提供更为安全的保障。

  三、发展成效

  (一)经济效益:目前,景区内育有鲢鱼、鲤鱼、公鱼、河虾等水产品二十余种,年产量达10万斤以上。景区开发和完善的旅游项目已达十余项,包括大坝揽胜、快艇游湖、高架漂流、竹筏泛舟、高空滑索、湖滨垂钓、篝火听泉、渔家烧烤等。近三年年均接待游客达到了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00多万元,走在了山西省水利旅游发展的前列。

  (二)社会效益:景区带动了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每年解决就业人数300多人,培养了居民创新发展的意识,更多居民参与到旅游行业中来,通过经营小吃、开办农家乐、提供旅游服务等方式,提高了家庭收入,促进城乡共同富裕。

  (三)生态效益:景区初期乱石林立、杂草丛生,近年逐渐加大在水质、绿化、水土保持等方面的治理投入,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林草覆盖率达到90%,水库水质达到地表水二类。景区的发展同时提升了周边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共同助力建设生态宜居景区。

  四、借鉴启示

  (一)创新管理体制。景区突破传统观念和管理体制,充分认识到打造优秀的、有活力的团队是旅游发展的关键。依托水管单位改革,通过建设期、管理期、事转企的过渡,形成“集中管理、分散经营、人员互补、物料调剂”的运营模式,经过多年选拔,培养出一支五员一体,一岗双责的干部队伍。完善经营管理机制与激励机制,提升职工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干劲,景区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成效明显。

  (二)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景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努力构建水生态文明长效治理机制,“岸上”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通过工程措施和自然修复,使水库两岸生态环境不断向好;“岸下”持续加大水面清污投入,减轻水体的富营养水平,净化改良水质,建设社会与自然生态的“绿水青山”。

  (三)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景区不断发掘本地旅游特色,探索景区发展潜力,树立独具一格的品牌形象。大力发展渔业养殖,与旅游业相辅相成,开发丰富多元的旅游项目,利用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将项目捧红成为爆款,吸引游客,完善基础设施,大幅改善景区休闲度假环境,提高综合收入,建设人水和谐的美丽景区。

  (四)提升应急反应能力。景区着力提升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反应能力,每年组织多次反恐、消防演练,配备专业人员,扎实落实各项工作,消除安全隐患。通过以上一系列举措,最终逐步探索出做强做大水利风景区的新路子,其经验值得其他景区参考借鉴。

责编: 廖梦均  
 
 
进入无障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