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甘肃庆阳湖水利风景区是集防洪排涝、固沟保塬、城市绿化、雨水集蓄利用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河湖型水利工程。近年来,庆阳湖以生态保护和水利民生为主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的生态理念和“渗蓄滞净用排”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创新景区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多措并举探索智慧管理新路径,在推动自身发展的同时,打造水利扶贫惠农新渠道,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调统一。
关键词:雨洪集蓄;水利扶贫;水利风景区
一、景区特色
庆阳湖水利风景区(以下简称“景区”)位于庆阳市西峰区,依托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北湖)和南区雨洪集蓄保塬生态工程(庆阳湖)而建,属于水库型水利风景区,2016年被水利部认定为国家水利风景区。景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把水利工程、城市发展与水利风景区建设相结合,推进塬面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城市水土保持等多种功能融于一体,构建了集疏林草地、水域溪流、运动休闲、民俗文化多元共进的发展格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态景观。这对改善城市水生态空间和自然环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并形成了优美、舒适的宜居水环境,带动了周边群众有序发展农家乐、农宅风情体验等乡村振兴产业,成为西部地区通过兴水利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典型实践。
二、实践举措
(一)构筑高原绿色屏障,打造生态新长廊。景区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突出景区生态治理功能,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2018年,依托海绵城市建设,在景区规划范围内建成海绵试验区和水利风景区绿色示范带--海绵运动公园,并充分融入“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的生态理念和“渗蓄滞净用排”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打造集生态修复、休闲娱乐、体育健身、生态观光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公共空间。城市绿地与生态碳汇林交相呼应,成为天然的“工业废气滤网”,并以特色的山水资源为纽带,点缀生态植物林,配设植物科普标识,打造了陕甘宁高原绿色生态长廊。
(二)发展多种业态经济,开辟扶贫新渠道。景区以“大生态、大健康、大旅游、大服务”的思想为引领,建成集湖、路、桥、水利景观为一体的景观廊道,规划建设包括滨水游乐、体育健身、林下休闲等9个功能区,累计投资3000万元完善基础设施,形成环湖经济圈,带动旅游产业发展。同时,景区有效发挥了水利扶贫济困的经济作用,配套2000亩喷灌系统,为2个乡镇4个村近千名群众发展苹果、养殖等农业主导产业提供灌溉水源,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改善农户“人担驴驼,看天吃饭”的缺水状况。实行就地改造、原地安置项目工程,带动周边千亩土地升值,引导周边群众发展农家乐、农宅风情体验等新兴产业,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开辟新渠道。
(三)推进政企有机合作,探索管理新路径。景区积极推进“事转企”。于2021年4月,庆阳湖和北湖水利工程统一移交至惠峰集团运营管理,并制定权责清单,明确了景区内部安全、卫生、设施等管理和维护职责。目前,景区现有管理人员10人,安保人员18人,保洁10人,监控数量128个,确保每天24小时巡逻,问题及时处置。每年投入维修养护经费约90万元,近3年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约5890万元,经济投入力度持续加大;采取垂直化管理,力促资金合理高效使用,提升开放型水利发展水平。结合河湖长制管理,细化职责,逐级落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实行责任终身制。并进一步将责任分工到人,明确区级湖长由政府常务副区长担任、乡级湖长由乡镇党委书记担任、警长由镇派出所所长担任,各级湖长、警长严格落实人工湖生态环境等风险隐患巡查整治。
(四)智慧赋能高效水利,提供工程新经验。景区通过大中小工程结合,蓄引提调节并举,形成了以水资源配置工程为龙头,以农村饮水安全,高效节水灌溉、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雨水集蓄并用为目标的水利系统。重点实施庆阳机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改造项目和庆阳机场雨水集蓄利用项目排洪工程,进一步完善景区基础设施,解决庆阳机场雨水“只能进不能出”的问题,并为周边新兴绿色循环产业园提供生产用水。采用“原土翻夯+水泥土+防渗土工布+素土压覆”的技术,破解景区开发过程面临的湿陷性黄土防渗难题,并为黄土高原水利工程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在入水口设计了滩地区,采用“种植浅水植物+堆毛石护坡”等微生态系统对雨洪水进行初次过滤后,通过沉砂池进行二次沉淀,最后流入湖体。同时,配套建设水体循环泵站,实现整体人工水系水体循环和处理净化,有效确保了水体水质。
三、发展成效
(一)水利成效突出:景区以水利工程建设为主线,加快技术创新,有效解决了城市防洪排涝、水土流失治理和水资源短缺问题。一是雨洪集蓄成效突出。景区把有效的天然降水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中水收集于湖中,增加城市可利用水资源,同时,充分发挥集雨、调蓄、消峰的重要作用,彻底解决南区防洪问题。二是固沟保堀效果良好。解决新城区汛期洪水集中排放问题,减缓雨水对塬面的冲刷,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三是循环利用成果丰硕。雨洪水、地表水、中水循环利用,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减轻城市供水压力,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二)生态成效明显:景区坚持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秉承“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的建设宗旨,近年来林木种植数量激增,雍凉之地增添绿色生机,林草覆盖率达8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95.6%,负氧离子浓度年平均值为2000个/立方厘米,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高达90%。景区通过湖库水系连通项目,建成雨洪径流控制工程、水体连通工程,通过雨污分流、水体循环控制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管理单位年均水质采样监测6次,水质均符合水景类标准。
(三)综合成效显著:景区经济蓬勃发展,截止到2021年,景区旅游业为全区旅游收入贡献率超过60%,已成全区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柱。预计到2025年,景区年接待游客将超过200万人次,旅游经营年利润将突破1亿元。水利民生发展态势更为明朗,景区利用工程建设,成功解决了周边群众吃水用水问题,推动灌溉水源平等互享,切实将“互农,惠农,富农”基层服务理念贯穿始终,实现了水利民生互惠互融。文化氛围日益浓厚,景区形成水幕光影节目常态化播放机制,使特色民俗文化瑰宝得以传扬,有效增加了当地群众文化自信。完成控制房红船样式改造,成功献礼建党100周年,擦亮了陕甘宁革命老区精神底色,彰显“南梁精神”深刻内涵。
四、借鉴启示
(一)景区响应中央号召,注重绿色生态。景区建设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切实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发工程中要始终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和“山水林湖草”综合治理的生态理念。扎实推进生态修复及种草造林绿化工程,打造城市绿地标杆,使人民群众看得见绿水,望得到蓝天,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与幸福感。
(二)科学统筹规划,不断突破技术创新。景区建设要始终将水利工程安全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不断夯实水利工程安全基础。如庆阳湖水利风景区就通过征集专家意见,采用先进科学技术等方式,最终攻克黄土防渗难题,实现雨水集蓄并用,同步解决了工业用水、农业灌溉、用水安全等诸多问题,实现了“水、城、人”和谐统一。
(三)景区经管分离,企业政府协同发力。景区要着力打造经管分离、政企合作共建的经营管理体制。一方面通过经营体系市场化,有效解决资金动力不足和经营经验缺乏等问题;另一方面政府要完善权责清单,加强监督管理,有条件的景区还可以结合河湖长制,实行分区治理,解决责任分工不明、监管松懈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