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徽宿州新汴河水利风景区是以新汴河治理工程为依托、“以水文化展示、水生态科普为主题”、“集防洪蓄水、生态科普、文化娱乐、休闲健身、广场集会、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于2016年获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景区通过采取“高起点规划,突出地方本土性;高站位推动,全力以赴促建设;高强度治理,提升水生态环境;高标准立制,四位一体抓管理”等创新举措,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经济成效、生态成效、社会成效,形成了“强化规划引领,强化政府支持,强化规范管理”的经验启示。
关键词:安徽宿州;新汴河治理工程;水利风景区;生态引领;文旅融景
一、景区特色
宿州新汴河水利风景区位于安徽省宿州市,依托新汴河宿州城区段而建而建,属于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2016年被水利部认定为国家水利风景区。景区将水利工程建设与水生态环境治理、改善人居环境、生态旅游、水利科普结合,实现由传统单一治水向综合治水、生态治水和民生治水的转变。景区水源充沛、水质清澈,栽植各类乔灌木150万株,大面积的野花组合四季交替绽放,自然景观观赏性较强,是天然的水资源保护、城市防洪及水文化宣传、生态科普展示基地。同时深入挖掘宿州市历史文化资源,以汴河博物馆为点,结合北岸历史线和南岸民宿线,打造“一点两线”的文化布局,通过室内与室外科普宣传相结合,将宿州历史民俗文化、水文化和水利风景区建设在地域空间上融合渗透,已经成为集观光旅游、研学科普、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风景区,是宿州市一张靓丽的名片。
该景区拥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安徽省示范河湖等荣誉。
二、实践举措
(一)高起点规划,突出地方本土性。一是坚持高标准规划。在新汴河风景区建设之初,为保证景区规划高标准高起点,宿州市政府从国内五家知名风景园林设计单位中选定北京一家著名规划设计公司为景区规划编制单位,编制了《新汴河水利风景区规划》。二是弘扬水文化和地方文化。规划深入挖掘宿州市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以“一点两线”结构布局突出本土性,在地域空间上融合渗透将宿州历史民俗文化和水利风景区建设,突出景区的个性和吸引力。作为“一点”的汴河博物馆,综合了收藏、展陈、科普、宣传、教育、研究、交流和休闲等功能,通过采用场景复原、文物陈列、图文展示、视频演绎和多媒体特效应用等演示模式,生动展现宿州尤其是新汴河的水利历史和文化,宣传“汴河精神”,普及水利知识,促进水利事业持续发展。“两线”为北岸历史线和南岸民俗线,通过雕塑、浮雕、景墙、廊架等多种形式,生动反映了一个个发生在宿州大地的历史典故和风土人情,集中展现了宿州“四县一区”的特色文化。
(二)高站位推动,全力以赴促建设。一是建立领导机构。为确保景区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宿州市政府成立了宿州城区新汴河景观工程建设指挥部,市长任指挥长,分管副市长为副指挥长,市政协常务副主席为常务副指挥长。二是完善工作制度。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坚持“一月一调度、一周一碰头、一天一督查”的工作制度。其中一月一次的调度会由书记市长组织召开,市直各相关单位参加,协调解决工程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责任到具体单位,限期完成,并形成会议纪要,由市委市政府督查室负责监督落实,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三是多方筹措资金。坚持财政投入,目前已直接拨付资金8亿元用于景区建设。利用市场机制,组建了新汴河景区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为景区搭建投融资平台。
(三)高强度治理,提升水生态环境。一是实施河道治理工程。2012年国家发改委批准实施宿州市新汴河治理工程,按照除涝5年一遇,防洪20年一遇标准建设,对河道进行亲水、观光、保安三级平台综合治理和水环境的优化治理。二是发展生态岸坡。在流速较慢或河岸边坡较缓的地块,采用自然型草皮及野花组合护岸,以有利于微生物生长和提高水体净化能力;在生态岛周边采用抛石驳岸,在枯水期和丰水期皆可保持良好的景观效果,抗侵蚀能力较强,同时满足游客的亲水需求。三是加强湿地保护与修复。在新汴河两侧的滩涂地段,营造泡状滩涂湿地,减缓流速,保障河流行洪过水量,作为河流岸线的延伸和生物栖息地,打造会呼吸的自然河道,增强新汴河的景观观赏效果。四是充分利用水生植物净化功能。在新汴河景区内合理搭配沉水植物、浮叶和漂浮植物、挺水植物,优化它们在水体中的生态功能,通过定期收割这些植物,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澄清水质,提高水体中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
(四)高标准立制,“四位一体”抓管理。一是加强立法,为景区管理提供保障。为解决景区管理主体和职责不明确、旅游规范缺失和行政执法依据不足等问题,2018年宿州市政府颁发实施了《宿州市新汴河风景区管理办法》,明晰了管理主体和职责,提升了风景区服务功能,规范了旅游经营者和游客行为并强化了行政执法依据,为景区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健全机构,“四位一体”抓管理。在管理机构上,成立了宿州市新汴河景区管理服务中心,负责景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等全面工作;成立了汴河博物馆,负责博物馆的全面工作;成立了新汴河景区执法大队,负责景区内的综合行政执法工作,集中了宿州市直十三个部门的行政执法权,通过授权执法的形式开展工作;成立了市公安局治安警察支队新汴河景区管理大队,现有正式民警11名,辅警49名,负责景区的治安工作;由市财政出资,公开招标了六家物业公司,负责景区的环境卫生、秩序维护、绿化养护和市政维修。四个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共同做好景区管理工作。
三、发展成效
新汴河风景区的建设将水利工程建设与水生态环境治理、改善人居环境、生态旅游、水利科普结合了起来,实现了由传统单一治水向综合治水、生态治水和民生治水的转变。一是经济成效。新汴河风景区的建设同时大大改善了新汴河沿岸的人居环境,促进了景区两岸土地的开发和建设,带动了城市发展,提升了城市形象。二是生态成效。经过景区的建设和管理,新汴河的水质常年保持在II-III类水之间,目前已经作为宿州市第四水厂水源地;同时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吸引有天鹅、白鹭等十几种野生鸟类在此繁衍生息,有鲢鱼、鲫鱼、鲤鱼等二十多种鱼类在河中自由遨游;呈现出一幅诗情画意、人水和谐的景象。三是社会成效。新汴河风景区具有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已经成为宿州市民及周边游客休闲、娱乐、旅游、健身的必到之处,大大提升了宿州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年均游客接待量在80万人左右,每年游客量逐年上升,2019年为91.5万人次,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经验启示
(一)强化规划引领。一个系统的、科学的、超前的、可操作的规划,是一个景区发展的前提,新汴河水利风景区的总体规划将水文化和宿州地方文化融入到景区建设中,丰富了景区的文化底蕴,增加了文化内涵,促进了景区可持续发展。
(二)强化政府支持。新汴河景区一直受到宿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目前完成投资近8亿元全部是由市财政投入,所有建设项目均纳入市政府重点项目统一推进和调度,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多次到景区调度,推进各项工作。
(三)强化规范管理。景区实行的管理服务中心、管理大队、执法大队、物业公司等“四位一体”管理模式成效显著,各单位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通力合作,促进了游客接待、治安管理、行政执法、绿化养护、环境保洁、秩序维护、市政维修等各项工作均有序开展。景区自对外开放以来,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未发生一件破坏水工程、水生态和水环境恶性事件,群众满意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