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水利部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了2023年度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名单。
一起来看看衢州马金溪水利风景区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吧!
衢州马金溪水利风景区位于衢州市开化县,2018年获评国家水利风景区。景区以马金溪干流、支流村头溪及其沿河区域为框架,沿线串联古岸慢城的马金、情怀水运的音坑等一批景区景点,共同构成了马金溪生态廊道、文化走廊和经济长廊。同时,景区积极做好“水利+”文章,全力打造全域幸福河湖示范区,助推水岸经济快速发展。
以水为墨,勾勒景区生态美丽图景
以“全域幸福河湖示范区创建”为抓手,稳步推进景区内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治理堤岸130公里,修复改造堰坝52座。全面深入落实河湖长制,全省率先出台首部滨水绿道管理办法,为加强流域综合管护,沿线安装监控设施68处,集成打造智慧管理平台,实现河湖智慧化管理,并建立护河护渔义工队82个,定期开展河道管理监督、垃圾清理、河道绿化等活动,2015年以来,累计完成河道两岸绿化美化450公里,清理河道280公里,创成15条“人鱼和谐”溪流,4条河流入选衢州市“最美河道”。
以水为笔,谱写景区文化锦绣华章
景区坚持秉承生态、文化建设理念,以水为主体,水文化为主题,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充分融入古渡文化、水岸文化、钱江源文化等水文化、水景观元素,做到“建一处工程、成一道风景、美一方环境、传一段文化”。
同时注重对水利的物质及非物质水文化遗产、历史遗迹、重要治水人物及事件等水文化的挖掘与传承,通过传说、诗赋、浮雕、文化广场等形式凝聚和物化水文化,从而不断丰富滨水文化内涵与底蕴,提升品位。截至目前,景区内已成功打造双茨古渡、金溪晓色、金星古埠头、八甲坝文化广场等20余个水文化节点,挖掘出郑堰、八甲坝、西渠、鲤鱼堰等多个水文化遗产及禁潭、禁堰、禁渔等水文化习俗。
以水为媒,绘就景区全域共富之路
景区按国家水利风景区标准开展创建,以“全域景区化,景区公园化”为目标,探索实践“水利+旅游”思维,将丰富水资源、靓丽水环境转化为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做活“水文章”。
景区充分利用流域治理成果,统筹融合“山、水、田、文、体、旅”等元素,以50公里的滨河绿道,串联1个5A景区、17个3A景区村、40多个滨水公园,形成集生态休闲、民俗游赏、特色产业观光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廊道。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引导鼓励沿线村民发展民宿、创业农业以及亲水旅游业,民宿、餐饮、烧烤、水上游乐、观光自行车等新业态成为村民致富新门路,带动了沿线企业产品和群众农副产品销售,促进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同时发挥体育赛事的乘数效应,将景区成为赛区,将绿道作为赛道,目前已成功举办国际铁人三项精英赛、马拉松赛等一系列赛事,有效带动以农家乐为主体的服务业发展。年接待游客460万人次,营业收入超30亿元。目前沿线共发展农家乐330余家,创业休闲农业点20余处,百里黄金水岸带接待游客超380万人,营业收入超28.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