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在水利部、江苏省水利厅的正确领导,我处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依托全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淮河第一大闸三河闸、千年古堰洪泽湖大堤等水利风景资源,充分挖掘自然、历史和人文资源,高标准建设苏北生态绿心,高质量构建水利文旅风情线,高品位展示富有洪泽湖水韵特色的国家水利风景区。
一、景区概况
三河闸水利风景区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地处风景秀丽、碧波荡漾的洪泽湖东岸,是长江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的交汇点,生态区位价值与资源优势显著。景区面积约8km2,其中水面面积约4.7km2,南北跨度32.35km,属水库型景区。三河闸水利风景区于2003年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16年通过复核验收。2005年,三河闸管理所荣获“国家一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2006年,洪泽湖大堤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洪泽湖大堤作为“中国大运河”项目的重要节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5年,景区内的洪泽湖大堤古堰景区获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7年,三河闸、洪泽湖大堤荣获江苏省“最美水地标”;2019年,三河闸、洪泽湖大堤荣获“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典型案例”“江苏最美运河地标”。
二、景区特色
上善洪泽湖、壮美三河闸。三河闸水利风景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笑迎八方来客。景区资源特色可概括为“大”“古”“文”“绿”四个字。
特色之一——“大”。景区内大型水利工程云集,大闸、大堤、大湖、大河覆盖全域。“大闸”指淮河流域第一大闸—三河闸,素有“全国水闸看江苏、江苏水闸看三河”的美誉。“大堤”指拥有1800多年历史的洪泽湖大堤,是苏北防洪安全屏障,名副其实的“水上长城”。“大湖”指洪泽湖,“大河”指淮河入江水道,这里是湖长制的发源地,沿湖沿河景色秀丽、风景怡人。
特色之二——“古”。景区内治水古迹多、历史遗存多,既有康乾御笔牌坊,也有乾隆御碑等明清治水石刻;既有反映古代治水历史的“仁义礼智信”五坝遗址,也有保存完好、见证洪泽湖大堤决口历史的“周桥大塘”;既有饱受洪灾之苦寄托百姓愿望的镇水铁牛,也有富有吉祥寓意的“连升三级”遗存。
特色之三——“文”。文化底蕴深厚是景区最大特色。这里是天然的水工博物馆,古代减水坝的填筑、控制运用技术随处可见,记载着淮河的历史演变、洪泽湖的兴衰变迁;林则徐监工建堤群雕、铁锔,留存的历史碑刻、治水故事、诗词歌赋,生动诠释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治水智慧;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主题碑刻、三河闸水情教育馆、三河闸建闸陈列室,重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兴修水利取得的重大成就。
特色之四——“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建成了红草地、水杉林、快活岭湿地花田等网红景点,兴修了水清岸绿、鹤鹭生息、休闲垂钓的礼湖生态示范岸线,倾心打造成四季常青、鸟语花香、宜人宜居的洪泽湖大堤天然氧吧、绿色长城。
三、典型做法
(一)加强领导,凝聚景区工作合力。一是统一共识。高度重视风景区建设,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进一步明确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素与关键点,凝聚对绿色发展、水美江苏、幸福河湖建设的共识。二是统一机制。明确一把手主管、分管领导主抓、职能部门具体负责的责任体系,把风景区建设纳入单位现代化建设总体规划和考核评价体系,与工程除险加固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验收。三是统一步调。积极与驻地党委政府及规划、园林、旅游等部门联系,在景区设计理念、建设风格、管理模式等方面与城市布局、区域经济社会相融合,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贡献水利力量。
(二)精心设计,提升景区亲和力。一是规划先行。三河闸建闸期间,邀请东南大学对三河闸庭院建设进行了规划。60多年来,尽管治水理念、管理方式不断变化,但景区上善若水、以水育人、以文化人的理念一直未变。2002年编制完成《三河闸水利风景区规划》,2016年编制完成《三河闸水利风景区景观提升概念性规划》,2020年完成《洪泽湖水文化博览园规划》。二是设计新颖。2016年建成的三河闸启闭机房及桥头堡,设计上追求传统文化与水工结构相融合,采用宋代建筑风格,巧妙地把建筑之美、传统文化与工程功能相结合。桥头堡共9层,寓意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桥头堡概化设计成龙头形象,与700m启闭机长廊整体构成一条扼守洪泽湖咽喉之地的卧波蛟龙。三是因地制宜。景区设计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共生,有机融合水工程与水文化,合理整合水、水工建筑、水生植物,不刻意改变自然岸线形态,不打破动植物生长现状,结合地域人文特色建设亲水平台、楼台亭阁,做到点缀到位不泛滥、主体突出不杂乱。
(三)深入挖掘,彰显景区新魅力。一是展示自然美。洪泽湖大堤弯曲幽致,保留“108弯”,保持石工墙旧貌,分段种植各类林木花草,形成绿树成荫、四季飘香的绿色通道。洪泽湖大堤靠近洪泽城区2km,聚力打造古堰梅堤,小品、步道错落有致,成为花的海洋、市民的乐园,连续六年登上了央视新闻。二是展示生态美。景区柳树湾、快活岭湿地、水杉林、礼湖亲水岸线等自然景观各具特色,实现了从“以绿为先”向“绿中求美、美中求韵”转变。槭树、银杏、樱花、海棠、紫藤等植物园比例适度、风格协调,红草地、柳树湾已成为摄影网红景点,多次上热搜,在中新网等主流媒体露脸。三是展示人文美。景区内碑刻、典籍、人物、故事等遗产众多,洪泽湖治水博览园、三河闸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水情教育基地初具规模,洪泽湖沿线历史治水与当代兴水文化元素不断涌现,团结治水、科学治水、铁腕治水的雕塑小品向世人展示治水的丰功伟绩,激励当代人不懈奋斗。
(四)注重宣传,进一步提高景区影响力。一是完善标识标牌。在G25长深高速洪泽、蒋坝出口设立景区导向牌,在景区入口设置国家水利风景区标识,景区内增设导览图、景点介绍牌、指示牌、科普宣教牌等导览设施,形成体系完整的标识标牌系统,方便游客游览观光。二是传播水利文化。组织志愿者进湖区、进社区、进校园,主动宣讲风景区和治水节水护水知识;组织开展“我与洪泽湖”“讲述水故事”“水润江淮·我和我的祖国”征文、绘画、摄影比赛,依托三河闸、洪泽湖大堤开展水情教育传播水文化,用今日头条、抖音等新兴媒体宣传水文化,从而扩大三河闸知名度。三是开发文创产品。设计“智者乐水”“上善若水”“善心如水”等主题文创商品,传递“水润万物、利在千秋”等理念。以“水脉、水韵、水美、水味”为展示内容,制作主题统一、内容丰富的风景区宣传册。联合地方水利及旅游部门征集广告语、设计雨伞、茶杯等含有水利特色的小礼品,让游客纷至沓来、流连忘返。
(五)统筹推进,增强景区发展动力。一是吸引投资。坚持多渠道投资融合发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与地方政府、交通、文化、旅游、林业等部门合作,共建健身步道、景观林木、休闲设施。探索社会化运作模式,委托古堰景区负责洪泽湖大堤投资运营管理,形成了联合运营的新路子。二是上下联动。紧紧抓住省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河湖建设契机,推动三河闸水利风景区纳入省水利厅、淮安市、洪泽区“十四五”规划,积极争取财政、发改、交通、文旅等部门投入,加快实施洪泽湖生态修复、退圩还湖、渔民上岸、水质改善工程,让景区绿色家底更加丰厚,生态环境更加怡人,文化旅游相得益彰。三是党建引领。创新实践“党建+湖泊管护”品牌,坚持生产生活生态融合、治水历史文化融合,条线与地方互动、文化与旅游并重,提炼红色革命元素,展示众人治水文化,传承历史治水精神,建设人文生态洪泽湖、红色记忆洪泽湖。
四、取得成效
千里淮河第一闸、无限风光洪泽湖。三河闸水利风景区在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和安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生态效益。一是保障水安全。三河闸工程有“天湖锁钥”之称,具有防洪保安、蓄水灌溉、便利航运、水力发电等综合效益,平时蓄水“固得于池挂碧空,烟波浩渺有无中”,汛期排洪“滔滔巨浪归江海,滚滚狂涛走巨龙”,守护好洪泽湖的一湖碧水。二是改善水环境。将景区环境建设与水土保持相结合,建成了乔灌草相结合、多层次高标准的水土保持和绿化防护工程。景区内约7000hm2的国家级生态公益林,空气质量达到一类区标准,负氧离子含量高,已成为观光休闲、强身健体的“天然氧吧”。三是优化水生态。景区环境不断改善、生态不断优化,现有浮游植物165种、浮游动物91种、高等植物81种、底栖动物76种、鱼类67种、鸟类194种,已发现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丹顶鹤、白鹳、黑鹳近百只,有约12万只野鸭、鸬鹚在此聚集。
(二)经济效益。一是防洪减灾效益显著。三河闸工程建成以来,成功抗御了1954年、1991年、2003年等大洪水,年均泄洪200亿立方米(相当于年均泄洪近6个洪泽湖库容),保障了苏北里下河地区3000万亩农田和2600多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二是旅游产业迅猛发展。近年来,三河闸水利风景区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不断创出新高。2020年三河闸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洪泽湖古堰景区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带动了驻地淮安市洪泽区、蒋坝镇的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为实现“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区域经济不断壮大。三河闸风景区是淮安全域旅游的重要节点,毗邻的洪泽、盱眙两县区由此而得益,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列全市前列。
(三)社会效益。一是优化人居环境。三河闸景区礼湖畔,新建了8km的健身步道,新增了2处亲水平台、9个休闲游憩节点;洪泽湖湾林荫步道、游乐设施不断完善,附近商品房不断增多,更多的居民选择临湖而居、首选景区休闲。二是增加就业机会。三河闸水利风景区涉及生态环境改善、城镇建设、乡村振兴等方面,为附近居民提供了较多的保洁、保安、客服等就业机会,促进了餐饮、住宿、商超、仓储物流等产业发展,助力了乡村振兴、促进居民致富奔小康。三是提升文明程度。景区积极开展水情教育、水利科普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引导社会公众传承建闸精神、治水精神、廉洁精神、敬业精神,为新时期文明实践提供了不竭动力。
五、经验分享
一是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景区从三河闸一个点、扩展到洪泽湖大堤一条线、再到洪泽湖一个面,重在主题不变,始终把生态绿心放在重要位置;贵在风格统一,从东南大学杨廷宝教授开始到现在委托东南大学完成《洪泽湖水文化博览园规划》,规划理念一脉相承;要在历代建设管理者思想统一,只做加法、不做减法。二是坚持双轮驱动促发展。三河闸水利风景区资源不仅是水利的,也是社会的,在保河湖安澜的基础上,与淮安市、洪泽区求大同存小异,与文旅、林业等部门寻合作谋共赢,从而以水利风景区健康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让景区惠及百姓、造福一方。三是坚持三业并举增活力。坚持把风景区建设融入发展大局,因地制宜抓水工程与水文化融合,促工程主业、文旅产业、经济实业并举,从而丰富了景区发展内涵,增强了发展赋能的活力。
推荐单位:江苏省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