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重要专题--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展示--重点推荐名单--第二批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建设富民幸福河渠——山东聊城位山灌区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2023-03-16 19:25 来源:山东省水利厅

  一、景区概况

  位山灌区水利风景区位于山东聊城市,属于灌区型水利风景区,依托位山灌区骨干工程而建,2021年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位山灌区是全国第五大灌区、黄河第二大灌区、山东省最大的灌区,设计灌溉面积540万亩,不仅担负着聊城农业灌溉、工业企业生产、200多万城乡居民生活和城乡河湖水系生态补水等多元化供水任务,同时承担向河北雄安新区引黄入冀补淀、向华北地下水超采区补给水源等跨流域调水任务,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水源支撑和基础保障作用。

  景区三渠并行,蜿蜒曲折,河、渠、湖水体景观多样,水源充足;动植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水质达到国家二类水标准;黄河文化氛围浓厚,红色资源多,特色鲜明;数字灌区加快建设,依法管水治水能力稳步提升,管理安全高效,综合效益显著。被国家发改委、水利部评为“全国灌区水效领跑者”;被水利部评为“全国先进灌区”“国家水利风景区”;被山东省发改委等12个部门评为“山东省节水标杆单位”;被山东省水利厅评为“山东省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单位”;长期保持省级文明单位、全国大型灌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

  二、景区特色

  近年来,位山灌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要求,围绕“建设全国一流的现代化生态灌区”的奋斗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迫切向往为根本追求,以引黄泥沙治理为重点,推进工程现代化升级改造,形成系统完整的现代水网;推进沉沙池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建设黄河文化公园;推进三条干渠绿化升级,打造“一干渠·乡村绿道”“二干渠·城市漫道”“三干渠·楷模大道”;推进文化弘扬、水利科普教育,建设了“水·堤”文化广场、加强节水灌溉试验基地建设等一批载体;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水平走在前列,打造了节水优先、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生态良好、文化凸显的灌区水利风景区样板。

  三、做法与成效

  (一)加强顶层设计,突出规划引领。坚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要求,把发挥水利功能与改善生态环境,带动文旅产业发展等融为一体,高标准编制了景区发展规划,并经聊城市政府批复。规划依托灌区骨干工程现状布局,以突出黄河文化、水利精神、灌区精神为主线,明确了“一核三区六带”的发展定位,分阶段把位山灌区水利风景区建设成为集水利功能、生态保护、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文化展示、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特色景区。近年来利用国家、省市资金及社会资本等各类投资超过7亿元,其中2021年工程改造、生态治理等投入千万元以上,建设了一批生态水利工程,景区基础更加完善,林草覆盖率达到95%以上,水质达到国家Ⅱ类标准,实现发展规模与质量双提升。

  (二)建设水美景区,助力乡村振兴。统筹推动水工程、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系统治理,维护工程安全、改善城乡生态、促进乡村振兴。一是打造沉沙池区治理“样本”。位山灌区有全国最大的沉沙池区,占地近3.5万亩。聚焦“引黄必引沙”造成池区生态环境脆弱的问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强交通、植绿地、除沙害、融产业、兴文化,建成60多公里道路、2000多亩绿化林带和生态旅游项目一期工程-位山黄河公园,年均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池区面貌焕然一新,生态功能显著增强,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重现池区。同时生态旅游带动群众就业创业,乡村旅游、特色采摘、农家乐、民宿等全面发展,池区群众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不足千元普遍提高到万元以上。二是打造水利枢纽景观带。建成二干渠城市生态公园、二三干渠渠首周店、一干渠渠首兴隆村等多处集水利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大型水利枢纽景观,一改以往陈旧落后、环境脏差的面貌,实现内外兼修。三是打造沿黄生态绿色廊道。大力推进骨干渠道堤防绿化升级,建成贯穿灌区全域百余公里集防风固沙、护堤、交通、水文化展示等多功能的绿色长廊,极大促进城乡生态环境改善和水美乡村建设。

  (三)弘扬黄河文化,讲好灌区故事。坚持把黄河文化传承保护融入景区建设发展各方面,深入挖掘时代价值、精神价值,打造文化自信的新高地。一是加强水利遗产保护。全面开展灌区水利工程遗产调查,积极推进“四河头枢纽旧址工程”保护,改善治理周围环境,建设红色文化主题公园;广泛搜集老物件、老影像、老照片、历史文化资料等2000多件,编撰出版《位山灌区志》《位山灌区六十年概览》,建立黄河故事灌区专题档案资源数据库,弘扬灌区精神;积极与聊城大学、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等沟通交流,开展黄河文化遗产保护、水系文化、历史文化等院地、校地合作,促进系统研究与交流共享。二是加强水文化阵地建设。突出融合黄河文化、水文化、灌区文化和红色文化,建成兴隆村、王铺等十余处“水·堤”文化公园;推进“三干渠楷模大道·廉堤”工程建设,以弘扬孔繁森精神、水文化、灌区精神为主线,打造集保护黄河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水利精神于一体的生态走廊;推进位山黄河公园、周店等节点文化提升,启动位山黄河博物馆筹建工作,形成黄河文化、水文化传承弘扬新矩阵。三是加强文化宣传教育。加强与红色文化融合,推进党建进工地,设立“旗聚‘位’来·铸造精品”党建品牌,传承红色基因。成立灌区宣讲队伍,打造“‘位’来说”黄河文化宣讲品牌,常态进社区、进学校、进村户,传播灌区文化。推进《大河清流》影视、戏剧、歌曲等文艺创作,讲好黄河故事。充分发挥位山灌区国家重点灌溉试验站优势,打造高标准节水灌溉试验区,成为聊城市水利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和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充分利用重大节日、重要节点,开展水利科普特色活动,有力提升全民水科学素养。

  (四)创新管理机制,提升治理能力。坚持以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为方向,创新机制、完善制度,持续提升景区管理现代化水平。一是推进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认真落实“河长制”,创新实行“渠长制”,组建“一渠一长一所一段一员”的岸线网格队伍,加强渠道岸线巡查和清“四乱”行动,实现“水清、渠畅、岸绿、景美”。建立“一科一册、一所一册”,推进工作流程再造,完善标准体系、责任体系,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常态开展“四不两直”检查考核,打造了管理新模式,成为全省首个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单位。二是推进智慧化现代化管理。加强数字灌区建设,建设“1+2+N”综合管理平台,实现涉水信息自动化采集和传输、远程自动化监控以及信息智能化分析,有力提升景区管理服务现代化水平。创新景区运营方式,位山黄河公园吸引社会资本开发建设,实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二干渠城市生态公园、周店水利枢纽景区等探索实施物业化管理方式,促进管护专业化、效益长效化。三是推进制度化法治化管理。建立完善景区管理制度体系,强化监督、严格执行,有力保障景区平稳有序运行。推行“水政+基层管理所+引黄灌区派出所”常态化联合执法,建立灌区与市检察院、市人民法院司法协作机制,修订《聊城市位山灌区管理办法》、制定《聊城位山灌区沉沙池区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有力为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四、借鉴启示

  (一)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生态保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位山灌区自觉把生态建设融合高质量发展大局,把水利工程改造与周边环境治理、水文化弘扬、生态扶贫、乡村振兴等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引黄灌区生态建设新路子。景区综合水利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与创造的经济社会价值,是位山灌区生态建设成果最集中的体现,为聊城乃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弘扬灌区精神,传承黄河文化。位山灌区建成运行以来,通过一代又一代人艰辛努力,推进工程体系不断完善,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了“战天斗地、不怕牺牲、甘于奉献、求实创新”的灌区精神,融入了灌区人的血脉。景区始终坚持以弘扬黄河文化、水文化、灌区精神为主线,打造多载体多阵地多活动的宣传矩阵,激励人心、以文化人,为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唱响景区品牌,提高综合效益。位山灌区在长期的引黄供水中保障了聊城粮食生产安全,解决了上百万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确保了聊城工业、河湖生态以及向河北天津、雄安新区跨流域调水等用水需要,成为全市粮食安全基石、区域经济发展支撑和生态文明建设依托。景区的建设与发展,不仅让位山灌区极大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而且通过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高灌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特别是在为服务三农、建设水美乡村、促进乡村振兴上注入了强大的动能。

  (四)创新管理机制,提升治理能力。管理是保障景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位山灌区运行60多年来,建设管理水平逐年提升,形成了一套系统完备、务实管用、科学规范、运转高效的管理体系,特别是在党的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数字灌区建设等方面实践创新、争创一流、走在前列,全国多地灌区来位山灌区交流经验,不仅为景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而且对其他引黄灌区也具有借鉴意义。

  推荐单位:山东省水利厅

责编: 廖梦均  
 
 
进入无障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