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景区概况
江西省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水利风景区于2018年12月26日批准为国家第十八批水利风景区。该景区位于东部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巴邱镇和吉水县八都镇交界的赣江段,是依托峡江水利枢纽工程而建的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景区总面积23.03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10.41平方公里。景区依托目前江西省内投资规模最大的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立足防洪、发电、航运、灌溉等功能,充分融合水文化、水资源、水生态等特色,是千里赣江上集生态观光、休闲娱乐、养生度假、乡村旅游等为一体的旅游胜地。近年来,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已获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三大奖,实现国家级工程奖大满贯,连续两年入选全国有影响力十大水利工程、连续三年入选江西水利“十件大事”,获评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擦亮了江西水利风景区的“峡江”名片。
二、景区特色
(一)景区建设管理与工程建设管理结合
一是工程建设景观化。枢纽工程在论证、规划、设计阶段统筹考虑工程外观形象,大胆创新外观设计,在坝顶建设七彩横梁,使整个大坝如七彩长虹般横跨在赣江之上,凸显枢纽大坝的建筑艺术效果,18孔泄水闸、发电厂房、通航建筑物、鱼道等采用新材料和新手艺,充分展现现代水利工程丰富的空间造型;按照环境景观化生态化、工程设施安全化的原则,因站而异,将库区12座电排站建成一站一景,营造了宜居宜人、山清水净的生态环境。二是景区管理规范化。针对景区管理实际,从机构建设、人员管理、安全管理、财务与合同管理、后勤管理等各方面着力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依托走在全省前列的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把工程管理与景区管理相结合,做到流程化、程序化、痕迹化及可追溯化,为景区现代化精细化管理奠定基础;以物业化管理为手段,首次在全省水利工程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选择专业公司承担工程运行管理的维修养护任务,实现管护主体和相关责任落实到人,形成了人人参与管理、自觉服从管理的良好局面,确保了景区环境干净整洁,设施设备正常运行。三是景区资源品牌化。景区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对工业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充分挖掘水利工程与现代工业旅游资源潜力,走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之路。以推动水利设施和旅游业融合发展为抓手,将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的“工业资源”解构为“水域资源、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工程资源”四大资源载体,通过开发工业旅游线路、激活工业旅游空间、活化工业文化价值三条路径,积极探索“工业+旅游”品牌融合发展新模式。
(二)景区建设管理与水文化结合
在建设管理中,立足地域、行业和现状,充分挖掘和整合资源,积极打造有文化品位、有水利特色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一是建一个展示馆。建成峡江水利枢纽展馆,以“水文化”为核心命题,围绕“赣鄱玉峡,绿色工程”主题,分为工程篇、移民篇、生态篇、放眼篇四大篇章,成为江西省首个集工程展示、经验总结、水利水电科普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水利展馆。二是造一个廉政园。充分运用江西深厚的廉政文化资源,使水利廉政文化植根于多元廉政文化和水文化的土壤中,构建了以“学、思、践、悟”四个关键字为分区的廉文化园,形成了既有深刻思想性,又有广泛渗透性的水利廉文化。三是筑一座精神塔。在生活区醒目位置,以铿锵有力的造型为依托,书写“创新、拼搏、担当、奉献”八个大字,成为“峡江精神”灯塔。修建五河兴赣广场,选取赣江、抚河、饶河、信江、修河为五柱,表达五河入鄱、五河兴赣的文化主题,同时,以省会城市南昌和五河流域文化意境为主题制作弧形石雕墙,着力表现治水安澜的民生情怀、艰苦奋斗的红色精神和耕读济世的文化意蕴。四是砌一面见证墙。在发电厂房的右侧泄水闸挡水墙面上,通过镂空铁艺雕刻手法再现大坝战天斗地的建设场面,设置鱼道文化墙,从开工奠基、工程通航到大江截流,从洪峰过境、首机发电到全网通电,从电排作业、库区抬田到移民新村、蓄水验收,十大节点、十幅画面,刻下建设者奋力拼搏,乐于奉献的风范。
(三)景区建设管理与地方发展结合。
一是实施抬田工程。工程实施过程中抬田3.75万亩,开创了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大面积集中连片抬田的先河,减少了移民搬迁、浸没影响和库区淹没补偿投资,编写的《水利枢纽库区抬田工程技术规范》成为地方标准,极大改善了库区农业生产条件,为农村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供了可能。二是建设移民新村。省政府出台移民征地扶持支持政策,征地补偿省标准高于国家标准5%,为2.53万移民带来实惠,并组织49个省直单位对口支援,投入2亿多元资金进行移民新村基础设施建设,筑成一幅山美水美景美村美的新时代画卷,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现实样板,为乡村农业旅游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做法与成效
1.在景区自身建设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以规范运行树品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水利风景区能否健康发展。一方面,针对景区管理实际,从机构建设、人员管理、工程管理、安全管理、财务与合同管理、后勤管理等各方面着力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可依。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做到管理流程化、程序化、痕迹化及可追溯化,为景区现代化、精细化管理奠定基础,是全省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的标杆和样板;以物业化管理为手段,首次在全省水利工程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选择专业公司承担工程运行管理的维修养护任务,实现管护主体和相关责任落实到人,形成了人人参与管理、自觉服从管理的良好局面,确保了营区环境干净整洁,设施设备正常运行。
2.在构建幸福河湖和助力乡村振兴方面,以绿色发展树品牌。建立了专用的鱼道供鱼类洄游,每年定期开展鱼类增殖放流,保障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库区古树名物专项进行了移植保护,赋予了赣江两岸更多的生机和活力;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工程在设计阶段提出蓄水位动态控制,区分不同季节执行相应的生态流量调度管理,干旱特枯时段保持最低流量下泄,不仅灌溉了万亩农田,还为生态环境改善带来源头活水;水库蓄水后,渠化枢纽坝址以上赣江航道65公里,千吨级的船舶得以航行,全面振兴“千年赣鄱黄金水道”,重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辉煌场景。
3.在融入全域旅游方面,以优质服务树品牌。组织管理人员参加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培训班,加强接待人员、讲解员等专业人才的培训教育。近年来,以优质的服务,圆满完成了部领导、省领导的接待任务。面向水利同行和社会公众开展50多次科普教育活动,累计参观景区人员达200多批次,1万余人。在水利部172项重大工程系列展中首个出展、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中工程全景图代表江西水利荣列“大国气象”区、入选“激浪杯”全国2018有影响力十大水利工程、水文化建设的“峡江经验”连续两年在全国典型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等,扩大了工程影响力。
四、典型经验
景区坚持“建一处工程,创一处景观”的理念,通过挖掘文化内涵,建成水文化展示馆、工程纪实主题墙和精神文化塔、江西水利文化展区、廉文化园,展现工程建设历程,实现了工程建设和水利风景区建设有机结合,使人们在享受现代水利、优美景观的同时,进一步了解水利科学知识,感受当代水利事业的巨大成就和水文化的深刻内涵,其水利工程与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水利工程与文化有机融合的实践做法值得同类型景区推广与借鉴。
推荐单位:江西省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