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江口大坝水利风景区依托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充分利用独特资源、特色文化,积极探索“水利+”创新发展之路,将水利文旅深度融合,开展水情教育、红色旅游、教育培训、水利科普等活动,形成了水利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内涵丰富、宣教载体丰富、运营管理规范的南水北调中线源头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一、景区概况
丹江口大坝水利风景区位于被誉为“中国水都”的丹江口市,2013年被水利部批准为国家水利风景区。依托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而建,属水库型国家水利风景区,总面积10.2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4.5平方公里,库区水质常年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标准,景区拥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国家科普教育基地”、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南水北调干部学院现场教学基地”“十堰市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等荣誉称号。
二、景区特色
景观特色。景区由巍峨的丹江口水利枢纽及坝上坝下优美的山水人文景观组成,是国内少有的具备“城中看坝、坝上观城”的水利风景区。景区上游丹江口水库拥有“高坝平湖”的独特景观,被誉为“亚洲天池”,水库水面碧波万顷、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美丽如画,独具姿彩,景区资源禀赋独特,是著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近年来,汉江集团积极开展美丽坝区建设,现已形成左岸观叶、右岸赏花、坝顶有绿、坝前有景的生态景观格局。
工程文化特色。景区所依托的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自行勘测、设计、施工的大型水利工程,被周总理赞为“全国唯一五利俱全的水利工程”。工程凝聚了几代国家领导人心血和关切,邓小平、李先念、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过该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丹江口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战天斗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根治汉江千年水患、实施南水北调保障国家水资源战略安全的一项伟大壮举,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水利建设史上的一次宏大实践。也是十万建设者“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顾全大局、勇于开拓”,怀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青天”的壮志豪情,肩挑背扛、风餐露宿,历时十年,筑起了一座历史丰碑。工程孕育的民族精神、时代价值是需要世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其红色基因内涵丰富深厚,是传承红色基因、传播水利红色文化及水利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水利科普特色。景区文化资源独特,汉江水文化、红色文化、移民文化、水利工程文化、水电文化、水利生态文化相互交融。水利科普资源丰富,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以及国家一级水源保护区丹江口水库,丹江口工程展览馆、亚洲最大增殖放流站、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项目(计家沟小流域坡面径流场)、库滨带植被恢复试验基地等极具科普价值,是开展水资源、水利用、水保护、水工程等水利科普的天然教科书和活动载体。
三、做法与成效
(一)强化顶层设计,突出规划引领
汉江集团公司立足国家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充分利用现有文旅资源,积极融入区域产业规划,以保护水环境、修复水生态、营造水景观、弘扬水文化为内涵,以水利文旅融合发展为着力点,坚持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引领。编制了《汉江集团公司文旅产业“十四五”发展专项规划》,明确了景区发展方向和目标;邀请专业机构对丹江口大坝水利风景区进行规划,先后编制了《丹江口水利枢纽坝区整体规划方案》《丹江口大坝景区总体规划方案》等,对水利风景区的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进行了合理规划;制定《汉江集团公司推进汉江水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坚持以文塑旅,为景区有序开发建设提供了正确引领和坚强保障。
(二)丰富宣教载体,传播水利文化
坚持以水利文化旅游为核心,立足于汉水文化、水利工程文化、水利精神的传播、水利形象的展示,打造集水利观光、研学实践、红色培训、水文化体验、生态科普、休闲康养、酒店运营等为一体的独具魅力的水利文化旅游体验。
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充分依托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的红色基因、科普价值和水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积极面向社会公众、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教育实践、党团建现场教学、“小小讲解员”志愿服务、“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公益宣传、鱼类增殖放流等活动,成功开展了团中央举办的“美丽长江·青春行动”丹江口增殖放流活动;编写了《寻源——丹江口》、制作了《探源头大坝 知中外水情》水情教育宣传册,免费向公众发放宣传。借助宣传载体增进社会公众和青少年学生对大型现代调水工程的认识,提高社会的水资源、水生态与水文明意识,大力弘扬和传播水工程文化、红色文化、水文化、新时代水利精神,使景区成为水利特色鲜明、文化氛围浓郁的特色旅游目的地。
(三)打造文旅品牌,发挥综合效益
深入挖掘、提炼水工程文化、汉江文化等水文化内涵,积极开展水利特色教学课件研发。组织开发了《江山就是人民 人民就是江山——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中的伟大实践》等7个专题红色党性教育课件,开展红色教育培训,疫情前年接待党团建红色教育培训1.5万余人次;聘请专业机构开发了“饮水思源·报效祖国”等10大研学主题,16个特色课程,形成了涵盖水文化、水生态、水科普、爱国主义教育等水利研学特色课程体系及配套研学学具,年均接待研学学生3万余人次。
丹江口水利风景区经过持续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生态、文化、经济等综合效益。
一是社会效益日益凸显。随着景区功能的逐步完善、旅游环境的美化、业务的拓展、品牌效应的发挥,社会效益日益凸显。社会团体、中小学生、专家学者等也纷纷到景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水情教育、红色培训、研学实践等活动。随着景区知名度的提升,吸引了北京中青旅、世纪明德、湖北现代等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也先后多次来基地调研、考察学习、交流合作;新华网、新华社、人民网、人民日报等各大媒体多次对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进行采访报道,丹江口大坝水利风景区的社会影响力和传播力持续提升。
二是生态效益成效显著。景区生态建设有效促进了库区水生态环境修复;有着“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活体桃花水母,大量现身丹江口水库,水生态环境治理和水源保护成效明显。景区的生态建设改善了生态环境,同时也形成了优美的生态景观,美化了旅游环境,丰富了旅游内容。
三是经济效益逐年提升。随着工程社会效益的提升,丹江口水利风景区的经济效益也逐年攀升。丹江口大坝水利风景区的旅游人数及经济收入持续增长。同时,作为丹江口市文化旅游的名片,丹江口大坝水利风景区的发展促进了当地及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尤其在节假日期间,到景区旅游人数增长势头迅猛,带动了当地宾馆、民宿、餐饮、特产、交通等与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直接和间接创造上万个就业岗位。
四是文化效应充分发挥。景区经过深度挖掘、提炼文化内涵,并借助工程展览馆展品、研学特色课程及文创产品等载体,通过展板、雕塑、文化长廊、信息技术和数字化传播等多种形式,大力弘扬和传播红色水文化、水利精神、水生态文化、饮水思源文化、水科普文化,从而提升了水工程的文化承载力和文化品位,提升了水利风景区的文化内涵。
五是安全管理成效突出。丹江口工程的科学规范管理确保了枢纽防洪、蓄水、供水安全,发挥了显著的防洪供水生态效益,确保了流域安澜。丹江口大坝水利风景区通过物防、人防、技防等综合措施,不断强化旅游安全管理,打造平安景区。为景区营造了优质、安全、有序的旅游环境。
四、典型经验
丹江口大坝水利风景区坚持以水利工程为依托,充分利用独特资源,打好水利牌,做足水文章,积极推动水利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了特色水利文化旅游优质品牌。
一是顶层设计引领创新发展。汉江集团按照水利部景区办的工作部署及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相关规范要求,加强顶层设计,统筹集团公司的文旅资源,推动集团公司文旅产业的发展。制定文旅产业“十四五”发展专项规划及枢纽坝区、厂区、景区整体规划、水文化建设方案等,为水利风景区有序开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促进了景区提档升级,推进了水利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了“水利+”科普、观光、文化、研学、教育培训一体发展模式,发挥了水利风景区的综合效益,推动了景区高质量发展。
二是水利工程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依托丹江口水利工程独特资源禀赋,将水利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丹江口大坝水利风景区传播阵地,通过研学实践、党建团建、现场教学等形式,积极开展水情教育、水利科普、水生态体验等;通过开发水利特色文创产品、水利文化科普课程,将景区景观植入水利文化元素等,建设多元化的水文化宣传载体,广泛进行水利科普、水文化、红色精神传播,营造节水、护水、爱水、惜水氛围,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及爱国主义情怀,打造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水利红色教育基地,形成水利特色鲜明、文化氛围浓郁的独具特色的水利风景区。
三是服务品质和品牌建设相互促进。景区以品牌建设为引领,提升服务品质;用优质的服务塑造文化旅游品牌,提升景区的核心竞争力。景区通过科学规划建设、完善基础服务设施、规范运营管理、打造专业的管理和接待服务团队、开展个性化优质服务、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推介,展示水利工程形象,提升景区的美誉度等,打造集水利观光、休闲度假、红色教育、水情教育、水利科普、国情教育、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风景区,全方位塑造水利特色鲜明的水利文化旅游品牌。
推荐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