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年来,仙海坚定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秉持“不让一滴污水流入仙海湖”的庄严承诺,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退二进三、优化一产,持之以恒地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致力于打造中国(绵阳)科技城“后花园”和全国知名的休闲旅游度假区。 一、景区概况 仙海水利风景区总面积75平方公里,位于绵阳市中心城区以东约15公里。以仙海湖为中心的核心区面积13.8平方公里,湖水面7平方公里,纵深视野3.8公里,有46座半岛,泊岸长40余公里,库容1.04亿立方米,主要控灌武引涪梓干渠下段游仙、三台、盐亭、射洪等县区,灌区面积49.31万亩。仙海是2002年四川省第一家被国家水利部命名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现已建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23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0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20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8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亿元,服务业增加值8.8亿元,全年接待游客128万人次,旅游收入2.6亿元。 二、景区特色 仙海水利风景区依托沉抗水库建立,属于水库型水利风景区,兼备防洪生产供水(50万亩)生态修复、生态补偿等方面的功能。沉抗水库水源主要来自被邓小平同志誉为“第二个都江堰”的四川武都引水工程,是川东北部专区工农业和城市经济发展重要的水源工程,是四川省以防洪灌溉为主,城乡供水、环保、水产养殖、旅游以及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功能的大型骨干水利工程,对于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增强四川农业基础,发展社会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被国务院列为《九十年代中国农业发展纲要》中重要的大型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其水利工程被水利部评为国家级优质工程,仙海区中心小学被教育部授予中国水学校教育基地,仙海区婚庆广场拥有2万㎡的水情教育展示基地,是大、中、小学进行节水、用水的室外教育场所,全国水系联通——引沉济芙得到了水利部项目支撑,水利部、水工程与水文化典型案例获得水利部的认同,多次被水利部要求作为典型性经验交流发言。 三、做法与成效 (一)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引领高质量发展。依托湖水资源,合理开发景区,注重规划先行,全面统筹河湖水域及其岸线综合利用。围绕水利经济利用,聘请德国鲁格公司担纲策划,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担纲规划编制,完成了《仙海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又聘请西南科技大学完成了《河湖公园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严格按照规划及方案,发展旅游经济,将河湖公园建设融入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积极打造运动仙海、生态仙海、文化仙海等特色品牌,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实现新旧经济动能转移。在规划的指引下,现已建成游客接待中心、水上运动中心、环湖旅游服务站、星级厕所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对外开放婚庆广场、专用骑游道、景观大道、亲水栈道等景点20余处;对外营运锦烁、喜来登、铂金海岸、雷耀、龙源会议中心等酒店群,推出仙海龙湾、海珀澜山、香格翠丽等一批低碳生态居住项目。 (二)坚持保护开发并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仙海独特的资源禀赋和自然条件,决定了仙海区旅游与兴水治水之间关系的源远流长,且相得益彰。全区始终践行“不让一滴污水流入仙海湖”的庄严承诺,加强仙海湖水质保护,禁止湖内肥水养鱼,在全湖建立了水质自动化监测系统和水质综合预警信息化管理平台,做到了对水体生态环境全天候、全覆盖的实时监控和预警。仙海湖西、北、南侧建设了3座污水处理厂,埋设污水管网50余公里,景区内所有污水全部通过专门管道进入污水管网,实现了规划区域内污水的全收集、全处理。仙海湖水质常年保持总体Ⅱ类以上,辖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常年保持300天以上。严格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实施库区生态恢复工程,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设生态廊道,保持生物多样性,景区陆地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局面。 (三)以绿色发展为导向,走生态文明之路。坚持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积极有效依托水库水利工程开展各种建设与开发。狠抓水资源利用。我们严守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严格水域岸线分区管理和用途管制,合理划分保护区、保留区、控制利用区和可开发利用区,最大限度实现岸线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建立了《景区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景区污水排放管理办法》等制度,落实党政领导负责的河湖长制,推行环境污染网格化监管,整合渔政、海事、公安、城管和环保等部门力量,组成联合执法队。狠抓水文化挖掘。以文化旅游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将水文化与蜀道文化、沉香文化等属地文化融合,推进文化、体育与旅游相融互促,形成了以消费促进产业升级、服务业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围绕“运动仙海”“魅力仙海”,常年推出“月月有节庆”活动,成功举办了八届环仙海湖自行车赛、九届绵阳(仙海)端午文化旅游节、七届绵阳市健康活力大赛、三届绵阳市风筝大赛,承办了中美划水对抗赛、环仙海湖半程马拉松赛、铁人三项挑战赛等系列赛事。全国桥牌基地、中国书协书法创作基地、影视拍摄基地等一大批文化科普项目相继落户仙海。仙海区中心小学被教育部授予中国水学校教育基地,是大、中、小学进行节水、用水的室外教育场所,2018年,第五届全国水利风景区招商引资洽谈会暨河湖旅游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仙海举行,仙海被授予四川省9个“河湖公园建设试点”单位之一。2019年,“壮丽70年,奋进中国梦”系列活动之“以琴传情颂祖国”节目登上央视1套、央视13套等栏目。2021年,“我们的节日端午”活动被央视新闻频道专题报道。 (四)优化产业布局,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惠及沿线群众,仙海湖水库和灌区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库区周边交通设施建设明显加强,促进了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仙海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村社道路硬化全覆盖,公交村村通。同时,新、老两条108国道包围仙海,形成仙海与主城区的两条交通动脉,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精品旅游路线带富沿线群众,围绕“一核两翼、三区协同”战略布局,仙海与游仙、梓潼等签订区域协同融合发展协议,整合优势资源,协同打造“三国古蜀道文化精品旅游线路”“三线记忆·革命激情”“乡村旅游环线”等文旅品牌,扩大了仙海区作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的知名度,形成区域文旅融合发展大格局。 推荐单位:四川省水利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