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重要专题--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展示--重点推荐名单--第三批

弘扬古运河文化,打造全域旅游新亮点——桂林灵渠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2024-04-08 16:22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

一、景区概况

灵渠被誉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与陕西的郑国渠、四川的都江堰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灵渠以其精致的布局、巧妙的设计、古朴的风格、独有的气质和秀丽的山水而闻名于世。灵渠位于桂林兴安县内,是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为统一岭南,命史禄率领士兵开凿而成。其分为渠首工程和南、北渠,全长37千米。灵渠初名离水,唐代以后始称灵渠,又称零渠、澪渠、秦凿渠和陡河,民国以后又称湘桂运河和兴安运河。

灵渠建成后,沟通了湘江和漓江,连接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成为连接中原与岭南地区的水上交通枢纽,对秦始皇统一岭南,促进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促进中原华夏民族与岭南百越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促进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友好往来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至今灌溉着约6.5万亩良田。

灵渠景区包括分水塘、铧嘴、人字坝、南陡阁、天下第一陡、四贤祠、秦文化广场、郭沫若题词碑、秦堤、飞来石、泄水天平等。1942年,灵渠开始被辟为风景区。1988年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2006年、2012年分别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7年被列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18年8月授予世界灌溉工程遗产,2021年荣获第四批国家水情教育基地。现已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是大桂林旅游圈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景区特色

分水堤与南北水渠。为了将湘江水导入灵渠,需建一道“前锐后钝”的分水堤。因其形似犁铧,故名“铧嘴”。“铧嘴”后接两条长堤:北堤稍长,称“大天平”;南堤稍短,称“小天平”。三者组建成人字形分水堤。“铧嘴”前端直指湘江上游,将水流一劈为二。三分南流,被“小天平”导入南渠;七分北流,被“大天平”导入北渠。南渠向西延伸汇入漓江,北渠向北延伸重回湘江。因此,灵渠包括南北两条水渠,各有分工,相辅相成。分水堤坝矮于两侧河岸。枯水期,湘江水被全部导入渠道;洪水期,江水可越过堤坝,流入湘江故道,既可泄洪,又可避免灵渠为洪水毁坏。

陡门。灵渠渠道以浅、狭、曲、急为特点,汛期水流迅疾,枯水期水流稀少,为确保船只顺利通行,渠道内设置“陡门”,用以提高水位,集中比降,其功用与今天的水闸无异。因此,灵渠“陡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水闸建筑。“每舟入一斗门,则复闸之,俟水积而舟以渐进,故能循崖而上,建瓴而下,以通南北之舟楫。”

实现岭南统一。灵渠首先是一项军事交通工程,是秦始皇为统一岭南而创建。秦代以前,岭南地区为“徼外之地”,一直未纳入中国版图。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发动了征服岭南的战争。为解决秦军后勤补给问题,秦始皇“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通过开凿灵渠,秦军得到了源源不断的后勤和兵员补给,最终于公元前214年统一了岭南地区。灵渠的开凿,在成就秦帝国统一大业的同时,也大幅拓展了中国的陆海疆域,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本格局。

发挥灌溉作用。《后汉书·马援列传》记载,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征交趾时,曾“穿渠灌溉,以利其民”。据《广西通志》记载,唐初曾在灵渠南侧筑城设临源县,城址即在今兴安县城。因人口的增多,县城周边的土地被大量开垦,灵渠的灌溉作用逐渐凸显。为此,灵渠上建有堰坝和涵洞,堰坝作用与陡门相似,用以抬高水位,便于水车取水灌田。至宋代“渠水绕迤兴安县,民田赖之”(语出周去非《岭外代答·灵渠》),清代“近渠之田,资灌溉者不下数百顷”(鄂尔泰《重修桂林府东西二陡河记》)。新中国成立后,灵渠的灌溉功能得到进一步开发,兴安成为远近闻名的粮仓。

重要商贸通道。灵渠连通了整个中国的水运网,是连接中原和岭南的重要商贸通道,成为了南北往来的交通大动脉,亦即古代的“水上高速公路”。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通,岭南地区的货船经漓江、灵渠、湘江、长江、大运河可直达长安城。明崇祯十年(1637年),据徐霞客《粤西日记》中记载,他途经灵渠时见到“巨舫鳞次”的繁忙景象。

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灵渠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合浦连接中原腹地的重要一环。当时,合浦有一条通向长安的水陆联运通道:水路从广西合浦南流江—北流江—浔江—西江—桂江—漓江—灵渠—湘江—长江—汉江—汉中—褒水,经陆路至秦岭—咸阳(长安),而灵渠就是这条水陆联运通道的重要咽喉。可见,灵渠的修通,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为促进国际交流,为今日“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打下弥足珍贵的基础。

三、做法与成效

(一)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桂林市灵渠保护条例》。为加强灵渠保护,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灵渠景区以会代学等多形式组织学习《桂林市灵渠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强调学习《条例》的重要性,作为灵渠的经营管理单位,更要认真组织学习和宣传《条例》,切实做好灵渠的保护工作,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贯彻始终,在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共同参与的管理体制下,以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筹协调、有效保护为原则,努力为灵渠及其历史风貌和自然环境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贡献自己的力量。设计制作了4块《条例》宣传牌置于灵渠讲古堂门口、龙王庙观景台、师范后门、灵渠后门显眼位置,印制了1万余份《条例》宣传册放置在景区入口处及游客服务中心,让游人阅知;设计制作了《条例》的宣传视频,在灵渠大屏滚动播放。多形式大力做好《条例》的宣传工作。

(二)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助力提升与利用。在灵渠生态环境保护中,一是严格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等要求,依托“一办八组”工作机制,以大气、水、固废污染综合防治为抓手,统筹环保、水利、文旅、住建、国土等部门力量,坚持管住岸上、盯好水里,大力推进灵渠环境综合整治。定期对灵渠水体水质进行监测,全面推进遗产区绿化和防止水土流失,严控灵渠核心区和缓冲区的项目建设,并不定期开展违章建筑、挖采等综合治理及专家提出的其他整治工程。2022年3月,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县文旅部门完成了累计长约6.5千米的灵渠南渠、北渠部分河段的清淤工作。2022年11月,灵渠景区对大小天平及铧嘴周边区域进行清淤。实现了灵渠渠畅、水清、岸绿、景美目标。二是自2022年《桂林市灵渠保护条例》由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并公布实施以来,我县严格落实灵渠保护条例,对灵渠河道进行了20余次巡查,并督促拆除了2处违建构筑物。2023年4月,兴安县水利局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了针对灵渠保护工作的水街拆违行动。对渡头江路口至灵渠粟家桥段所有违规搭建的码头和鱼池等附着物进行拆除,逐一拆除保护区范围内违章建筑。违章建筑的拆除,让灵渠逐渐恢复了它原有的宁静古朴,让来兴安观光旅游的人们有更好游览体验。进而推进灵渠保护提升利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综合整治灵渠周边生态环境等一系列工作。

(三)充分策划营销拓展,提升景区知名度和美誉度。一是结合景区实际,开发新的游船游览线路,丰富游客体验感,让游客从不同角度了解灵渠水利功能以及历史、人文等丰富内涵。灵渠的自然风光、干净秀丽让游客流连忘返,进一步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景区运营能力。二是利用重要节日及特殊时间节点,结合秦汉文化及灵渠的历史文化、兴安的传统文化特色、景区的实际情况,分析掌握游客的旅游心理、消费习惯,策划营销各类文旅活动,以延长游客的游玩时间,激发游客消费潜能。丰富灵渠文创产品。深度挖掘景区独有的文化,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旅游商品的深度融合,满足游客文化体验和消费的需求。三是以品牌建设(四星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实践基地等)为契机,通过门票优惠和相关活动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吸引游客,不断提升景区知名度。2023年来,灵渠景区针对节庆日,推出了“兔BeTogether:大展宏兔,潮嗨新年”、“花young女神节”、“渠风壮韵浓潮聚三月三”系列活动,不断增加与游客的互动性和参与性,让游客朋友们感受到独特的节日氛围。景区还加强线上、线下营销力度,结合全县新媒体宣传月活动,充分利用县融媒体中心、景区公众号、网络达人等推送景区活动内容,加大了品牌曝光率、扩大了营销传播受众范围。据统计,灵渠景区2023年一季度总收入83万元,同比增长273%,接待总人数6.97万人次,同比增长1600%。

(四)保护提升并举,重塑灵渠游览体系。文旅赋能,价值新生,倾力打造灵渠景区核心区提升项目、水街改造提升项目。项目遵循文物合理保护与活化利用相结合原则,合理提升景区建设。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挖掘灵渠文化、秦汉文化、米粉文化等文化资源,从文化展示、园林景观、游览配套等方面对核心景区进行综合提升推动文化传播,助力文化传承,实现文化成果群众共享,强化文化认同感,增进文化凝聚力。

灵渠景区核心区提升项目以“天下灵渠,古韵新说”为定位,立足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系统充分的展示,立足于国家发展、时代潮流和人民旅游需求。一是对灵渠核心景区进行修缮和提升,新建景区大门,根据各区域功能进行相应硬质铺装提升,根据各区域景点主题、功能特点进行景观植物提升,水景打造,设置雕塑小品。同时,根据核心区需要,设置AR等智能化工程、特色光彩+光舞水秀光彩工程,安装景观灯具、坐凳、导视牌、垃圾桶等配套设施。目前已完成四贤祠的修缮。二是在讲古堂、四贤祠、临源阁展陈提升方面,拟通过展陈提升,使讲古堂、四贤祠、临源阁成为灵渠文化阐释体系的三大极核,灵渠景区游览体系的三大支点,通过沉浸式,参与感、趣味性的展陈氛围营造,调动游客情绪、激发拐素兴趣、强化灵渠记忆,丰富灵渠景区旅游文化内涵,构筑旅游文化亮点产品。讲古堂以灵渠的秘密为主题,结合未来讲古堂需承担的文化展示、讲解接待、研学教育三大功能,重新梳理空间布局,以亮点展项,构筑展示空间,强化观展吸引力,聚焦“灵渠水利技术”,与兴安博物院的“大而全”形成区隔,同时成为对水利遗址核心区的有效阐释。四贤祠以接力千年的守护为主题,以四贤为原点,整合碑刻文物资源,串联时空线索,讲述灵渠的建设与千年维护,设置多元互动展项,吸引游客参观打卡。临源阁室内展陈以灵渠之美为主题,临源阁是景区的制高点,可一览灵渠渠首全貌,结合临源阁、龙王庙主题,迎合游客心理,适当增加祈福主题互动景观,吸引游客上行打卡;增植红梅,形成季节性打卡景观;拓宽现状台阶并清理周围杂乱植物,局部以景石+诗文碑刻的形式提升文化氛围,塑造名阁地标形象。构筑核心吸引力,激发游客登阁意愿。三是推出灵渠夜游、VR船行体验、数字灵渠等文化产品,以及若干彰显兴安文化之韵、富含烟火气息的“在兴安”生活美学新场景、夜游体验新场景,丰富游客体验。最终实现让灵渠文化“活”起来,让灵渠水街“亮”起来。塑造一个游客、居民想来、必来、常来的全新的灵渠水街。目前,水街示范区改造提升项目前期工作完成过半,已经成立水街改造提升项目指挥部,并完成水街居民入户调查工作,项目改造提升设计方案已通过自治区文物局的评审,项目示范区已开工建设。

四、久久为功的灵渠“申遗”之旅

历经两千多年,灵渠至今仍发挥着灌溉、排洪、漓江补水等作用,功能价值还在延续。基于此,灵渠也被专家称为“活态的遗产”。2018年,灵渠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灵渠历史悠久,蕴含着恢弘大气的历史记忆。借助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契机,强化灵渠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顶层设计,深入挖掘和丰富灵渠文化内涵,充分展现灵渠历史遗存承载的文化,活化灵渠流淌伴生的文化,弘扬灵渠历史凝练的文化,突出灵渠的历史脉络和当代价值,对于统筹灵渠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探索桂林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和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在兴安县正举全县之力助推灵渠的申遗工作。灵渠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只是兴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系统工程中的一部分,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仍在积极推进。

推荐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

责编: 廖梦均  
 
 
进入无障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