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景区概况
长沙湘江水利风景区(下简称“湘江风光带”)开福段南起湘江一桥(橘子洲大桥),北至湘江二桥(银盆岭大桥),全长3.48公里。风景区沿湘江长沙段东岸建设,故名湘江水利风景区,属于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开福区湘江水利风景区依托湘江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于2004年被评为第4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是较早被授予国家水利风景区的名胜之一。景区现管理单位为开福区园林局下属的湘江风光带管理办公室。湘江风光带北段1160米长的亲水平台改造工程,获国家水利部授予的“水利风景区奖”;展览馆路至轮渡码头段680米长的风光带建设工程,被湖南省建设厅授予了“园林绿化省优工程奖”。
二、景区特色
长沙湘江水利风景区是以防洪为主要功能,集休闲、观光、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开放式风景区。开福区段突出营造以市民休闲为主题的城市沿江景观工程。由南向北依次设置有下沉式广场、健身广场、成功堤雕塑、潮宗门、星城广场、观赏走廊、林荫天地、文化娱乐广场、音乐喷泉、残疾人休闲广场、风帆滨江广场、潇湘文化广场等多个景观节点,是长沙市民与游客观光游览的绝佳去处。景区管理部门在景观节点中设立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俭养德”为主题的倡议标识栏、具有鲜明水利特色的水位尺和水位标示等设施,积极宣传水文化与保护知识,在润物无声中贯彻落实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景区风光带各类景观、植物高低配置合理,四季花坛加以点缀,色彩搭配多彩绚丽,与橘子洲、湘江西岸共同形成了“遥望相助,交相呼应,百步百景,花草相簇”的人水自然协调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三、做法与成效
2007年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后,湘江风光带开创地区绿化管理先河,在全市绿化行业中首次采用物业化管理模式,该模式的运作实现了景区的长效管理,景区绿化维护水平不断提高,得到了公民的称赞和市、区领导的认可。经过十几年的经验摸索和制度完善,事实证明采用物业化管理模式是高效的、可行的。长沙湘江水利风景区主要有以下几点做法和成效总结:
1、水利特色鲜明
湘江水风光带依托湘江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工程主体为湘江东岸防洪堤,湘江东岸堤防2019年升级改造完成后,堤防防洪标准提高至200年一遇。湘江风光带沿湘江蜿蜒建设,山、水、洲;山光、水色、洲景;岳麓山、湘江水、橘子洲成就了长沙星城的灵气与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与宏大的防洪工程做到了山水风光的高度融合。特别是景区设置的98湘江抗洪纪念碑、水位尺、水位标示在科普水利知识的同时,又给风光带增添了一抹鲜明的水利色彩。
2、生态环境优良
长沙湘江水利风景区致力于景区生态文明建设,湘江水质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是城区重要的饮用水源之一。风光带植被覆盖茂盛,植物配置错落有序,在不同地段营造出各具特色的景观。湘江风光带装配的条状低亮灯光带,给城市夜景增添一道靓丽的同时尽量降低了人工光源对风光带周边栖息动物的影响;建造人工鸟窝,吸引喜鹊、鸽子、麻雀、布谷鸟、白鹡鸰等众多鸟类在风光带筑巢安家,有效提升了景区周边的生物多样性;景区积极推动水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普及水文化知识和贯彻水生态文明意识,致力于提升公众水文化认知,让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实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创建了城市文明和生态文明繁荣统一、互融共存的新形态。
3、文化氛围浓厚
湘江风光带以场地开阔、整洁美观,环境优雅的滨江广场为窗口,吸引了诸多组织机构在此开展活动,风光带每年为社会公益活动以及市民活动提供场地约40余次。如风帆广场举行的6.5环境日主体活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各民间艺术团体不定期在风帆广场出演的湖南传统戏剧花鼓戏、现代合唱团、杂耍等文化艺术表演形式成为彰显长沙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新媒介,吸引了大量本外地游客前来游赏。湘江风光带已经成为长沙市推介本土文化,满足市民精神文明生活需求的重要窗口之一。风光带全体职工以饱满的热情、团结友善的态度服务于主办单位工作人员和广大市民,积累了良好的口碑,获得了盛情的称赞。
4、发展动力强劲
长沙市、开福区政府历来重视湘江的防洪抗险和风光带的维护管理工作。2019年对湘江东岸堤防升级改造完成后,次年即启动湘江沿岸照明提质工程。工程延续了2016年设计理念,塑造了湘江两岸统一丰富的视觉形象,使长沙独特的城市魅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湘江风光带与开福寺、通泰街、潮宗街、万达广场等一众名胜及商业综合体共同组成了娱乐、休闲、文化、教育的发展综合体,不断互相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5、管理安全高效
为方便景区管理,加强水利风景区管理建设,开福区园林中心成立湘江风光带管理办公室,负责辖区内绿化植物和设施的维护管理工作。湘江风光带管理办公室在借鉴和学习其他行业物业化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将风景区地域特点及人文背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积极打造生态文明新形态,形成了一套具有风光带特色的公共游园管理体系,推动景区维护管理水平不断向高质量方向发展,更好的服务于长沙市民及游客。风光带管理办公室通过专业化、标准化、制度化管理的模式观念,确定了全面而系统的质量标准体系和考核标准;定人、定岗、定开支、定奖惩“四定”管人制度明确各部门工作任务和具体工作目标,提高员工积极性;1+3岗位责任制、限时复命制、作业访查制、考核监督制以及责任追究制“五制”管事制度确保工作有安排、有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景区日常工作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6、综合效益显著
湘江风光带汇集山水林草风光,给繁华喧嚣的城市提供了幽静舒适的交互环境,发挥了显著地生态、人文效应。风光带吸引了大量市民游客驻足游览,2022年全年接待游客约17万人次,间接带动旅游经济收入约2500万元,有效带动了周边产业的综合发展,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促进了城市的全面健康发展,使开福区先后入选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全国幸福百强区、全国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典型经验
1、景区功能定位科学,强调科学治理,建设和谐的水发展生态。开福区以强化生态治理和修复水生态作为水利风景区建设的基础,将治理与建设融合,把水生态治理作为湘江风光带的前期投资,整合相关资源,通过整体推进的方式高质量打造景观,以超前的区域规划、精准的服务定位、良好的建设调度应对城市的快速发展进程,提升了城市品位,逐步形成了水清岸绿、风景优美、人水和谐的城市新面貌,极大地推动了湘江周边的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了湘江与城市共生繁荣的新形态。
2、科学优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拔高服务意识。湘江风光带在借鉴和学习其他行业物业化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近20年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管理经验,将风景区地域特点及人文背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制定了一系列可行有效的管理制度,形成了一套具有地域风光带特色的公共游园管理体系。在2019年湘江东岸防洪综合改造项目中,通过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分段施工,非施工段正常开放,极大地避免了施工给游赏居民和游客带来的不便。湘江风光带的维护管理本着“用铁腕抓工作,以柔情待碧虚”的初心,服务一方民,守护一江水,成功打造出了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水利风景区。
3、注重生态保护,在景区高质量发展中奏响人水和谐的幸福乐章。湘江风光带本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进行了一系列人水生态和谐发展的生动实践,并取得了优良的成效,使湘江风光带成为了人们体验自然、感受自然的好去处,获得了居民及游客的广泛称赞。立于观景台上,远方阵阵鸟鸣婉转动耳,广场余音诗意快活,眺望橘子洲,一江两岸万家灯火共同奏响了人水依存、万物和谐的幸福发展乐章。
推荐单位:湖南省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