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重要专题--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展示--重点推荐名单--第三批

一江碧水活源头百里金溪共振兴——衢州马金溪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2024-04-08 16:32 来源:浙江省水利厅

一、景区概况

衢州马金溪国家水利风景区位于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总面积30.92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7.08平方公里,属自然河湖型水利风景区,是2018年第十八批国家水利风景区。

景区以马金溪干流、支流村头溪及其沿河区域为框架,沿线串联古岸慢城的马金、情怀水运的音坑、根魂禅韵的芹阳、古韵商埠的华埠及花牵谷、根宫佛国、金溪桃韵等一批景区景点,共同构成了马金溪生态廊道、文化走廊和经济长廊。并有马金溪城华段、音坑段、马金段3条省级美丽河湖,马金溪水利风景区获评国家水利风景区,为践行“两山”理论作出了“开化探索”。2021年,“创新打造水利风景区助推百里金溪绿富美”案例成功入选浙江省2020年地方水利改革创新最佳实践案例,并在全国水利风景区会议上作典型交流发言。

二、景区特色

(1)流域治理特色:开化县在马金溪流域综合治理中,坚持多措并举严监管,坚持最高标准治理、最严标准保护、最实标准管理,推行“河湖长制”,打造县乡村三级全覆盖河湖长责任网,治理水土流失17.5万亩,关停整改污染企业680家,关闭拆除禁养区内生猪养殖场465家,网箱养殖1.8万平方,采砂场6家,全流域实行禁养、禁采、禁渔、禁倒制度,沿线所有村落完成生活污水管道全覆盖。并建立护河护渔义工队82个,定期开展河道管理监督、垃圾清理、河道绿化等活动。实行系统治理多元融合打造山区特色河流治理最美样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贯彻安全、绿色、生态发展理念,统筹水灾害治理与水生态修复、水环境保护,以五水共治为抓手,打造‘四条’河流,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景象,为群众生活水平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支撑和保障。获国家水利部副部长蒋旭光点赞开化马金溪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成效明显,具有示范作用。

(2)文化旅游特色:马金溪人文底蕴深厚,水文化资源丰富,充分将马金溪当地人文特色与旅游结合,以“全域旅游”为契机,打造“黄金河流”,还借“全域旅游”契机,以45公里滨河绿道将流域两岸1个5A景区、15个3A景区、40多个滨水公园和景观山林、美丽田园串珠成线,形成集源头探秘、生态休闲、民俗游赏、产业观光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廊道。在游览过程中向游客展示吴煌、杜鸿儒等开化治水历史名人和治水事件科普水文化,景区流域内还有节水宣传教育基地、“五水共治”主题公园、中国清水鱼博物馆等水文化场景和双茨古渡、金溪晓色、金星古埠头、八甲坝文化广场等26个水文化节点,郑堰、八甲坝、西渠、鲤鱼堰等水文化遗产及禁潭、禁堰、禁渔等水文化习俗,彰显出当地独具特色的治水用水文化魅力。

(3)乡村振兴特色:目前,马金溪水利风景区结合当地特色打造出数十个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精品村,1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3个特色精品村。马金溪两岸的齐溪镇龙门村、音坑乡下淤村、华埠镇金星村接连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浙江省第三批特色农业强镇杨林镇,正在做实农旅融合,拓宽“稻”路发展。吸引远近游客数万余人次,促进稻耕文化元素与乡村旅游完美结合。开化扶贫结对“百千万”,开拓抱团式扶贫路径,夺取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攻坚全面胜利,为建设“重要窗口”夯实底色,为全国脱贫攻坚贡献浙江马金溪力量。景区内的钱江源国家公园第九届油菜花节开幕,以花为媒撬动乡村振兴的典范。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与浙江省开化县人民政府共建“中国农业大学·钱江源乡村振兴研究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开化县设专项课题经费支持,标志着当地全面乡村振兴跨入新时期。

(4)管理服务特色:景区依托科技创新,运用新科技、大数据等手段,进一步加强河道治理智能化和信息化建设,让河道治理插上科技的翅膀。创新智慧巡河模式。针对马金溪流域地形比较复杂,引进无人机技术,对整治河道进行低空影像采集、对重点河段进行排查,通过无人机巡河发现河面垃圾、河道设障等问题,并将问题分门别类交办有关单位,进一步优化部门联动机制,最终形成地空结合、人机结合、立体交叉的“智慧”巡河模式。创新智慧防汛体系。全流域安装山洪灾害预警系统16套、无线广播285个、水雨情监测点165处,覆盖流域所有乡村,构建多层级、网络化、全覆盖的智慧防汛平台。利用系统监测数据,实时监测水雨情,实现静态展现、动态管理、常态跟踪,极大提高了防汛效率,掌握防汛主动权。创新智慧管理平台。以河湖现代化建设为导向,充分运用传媒技术提升河流管理,在马金溪沿线安装监控控头和有线广播68处,对监控、路灯等设施进行智能管控,集成智慧管理平台,实现了手机APP实时在线监控管理。

三、做法与成效

(1)复苏河湖生态环境:2015年以来,马金溪开展了全流域系统治理,通过“统、治、管”综合施策,马金溪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累计完成马金溪河道两岸绿化美化450公里,清理河道280公里,散播各类花草籽4200公斤,培植绿地260万平方米,河沟池塘清淤近46万平方米,创成15条“人鱼和谐”溪流,4条河流入选衢州市“最美河道”。2016年至今,景区全年水质常年保持在Ⅰ、Ⅱ类,水生态有效恢复,水生生物多样性明显提升,水生生物多样性从上世纪末的30多种增加到74种,其中3种为新物种,白鹭、中华秋沙鸭、娃娃鱼等国家保护动物频繁出现,马金溪水生态得到有效恢复。

(2)维护河湖健康生命:马金溪坚持多措并举严监管,打造马金溪“安全河流”坚持最高标准治理、最严标准保护、最实标准管理,推行“河湖长制”,打造县乡村三级全覆盖的河湖长责任网,治理水土流失17.5万亩,关停整改污染企业680家,关闭拆除禁养区内生猪养殖场465家,网箱养殖1.8万平方,采砂场6家,全流域实行禁养、禁采、禁渔、禁倒制度,沿线所有村落完成生活污水管道全覆盖,用最铁的手腕为马金溪筑起“防护网”。并建立护河护渔义工队82个,定期开展河道管理监督、垃圾清理、河道绿化等活动。

(3)传承弘扬水文化:景区坚持秉承生态、文化建设理念,以水为主体,水文化为主题,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充分融入古渡文化、水岸文化、钱江源文化等水文化、水景观元素,做到“建一处工程、成一道风景、美一方环境、传一段文化”。

同时注重对水利的物质及非物质水文化遗产、历史遗迹、重要治水人物及事件等水文化的挖掘与传承,通过传说、诗赋、浮雕、文化广场等形式凝聚和物化水文化,从而不断丰富滨水文化内涵与底蕴,提升品位。截至目前,景区内已成功打造双茨古渡、金溪晓色、金星古埠头、八甲坝文化广场等二十余个水文化节点,挖掘出郑堰、八甲坝、西渠、鲤鱼堰等多个水文化遗产及禁潭、禁堰、禁渔等水文化习俗。

(4)建设幸福河湖:开化在全国率先确立并实施的“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一以贯之、矢志不渝,马金溪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鱼翔浅底、民享民乐的美好景象,为全国美丽河湖建设提供了开化样板。马金溪(开化段)入选2021年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并建成有马金溪城华段、音坑段、马金段3条省级美丽河湖,积极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强化美丽河湖示范引领作用。开化在全国率先确立并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一以贯之、矢志不渝,马金溪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鱼翔浅底、民享民乐的美好景象,为全国美丽河湖建设提供了开化样板。

(5)助力乡村振兴:马金溪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引导鼓励沿线村民发展民宿、创业农业以及亲水旅游业,目前沿线共发展农家乐330余家,创业休闲农业点20余处,百里黄金水岸带接待游客超380万人,营业收入超28.5亿元。马金溪沿岸的音坑乡下淤村为其中典型,依托山水生态优势发展旅游产业,参与景区经营服务的村民超过150人,民宿、餐饮、烧烤、水上游乐、观光自行车等新业态成为村民致富新门路,2021年该村旅游业年收入超过1400万元。该村以“五水共治”为突破口,对河道、村庄进行整治,形成集亲水游玩、农事体验、写生创作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乐园,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村、国家级3A景区村、首批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十大最美乡村、2019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国家级荣誉。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0万元,集体资产达5500余万元;旅游业年收入超过14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30126元,是全县平均水平的1.5倍。

(6)带动绿色发展:马金溪在进行流域综合治理的同时,充分利用流域治理成果,统筹融合“山、水、田、文、体、旅”等元素,以70公里的滨河绿道,串联1个5A景区、3个3A景区、15个3A景区村、40多个滨水公园,形成了集生态休闲、民俗游赏、特色产业观光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廊道——百里金溪画廊。未将围绕马金溪流域,构架沿河绿色产业经济发展轴,打造源头区“溯源怀古观光版块”、乡村段“美丽田园休闲版块”、城区段“生态文明展示版块”,让马金溪成为名副其实的“共富溪”“幸福河”。

四、典型经验

(1)多规合一强引领,打造“多元河流”:通过创新实施“七规三线合一”,将《马金溪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开化县水资源综合规划》《开化县旅游发展规划》等七本规划整合为一本规划,将规划红线、用地控制红线、河岸水域控制蓝线集成到一张蓝图,实现流域空间精细化布局。创建理念上,跳出水利传统模式,坚持生态优先、系统治理,立足水利、多规融合,在完善基本功能基础上,统筹考虑河流综合功能,把工程同步建设为生态景观的民生工程。规划编制上,充分融入安全、文化、绿色生态元素,变防洪为亲水、变生硬为生态、变一元为多元、变单一为综合、变快节奏为慢生活,确保创建高起点开展、高标准实施。项目布局上,通过策划、生成、捆绑、整合项目,整合农村河道综合治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等多项资金,形成“以水生财、以财治水”的磁场效应。同时,提供平台、敞开口子让产业、旅游等部门资源资金融入进来,形成多规融合建设、多元统筹资金的良性循环。

(2)生态治理抓提升,打造“生态河流”:坚持最高标准治理,全流域实行禁养、禁采、禁渔、禁倒制度,沿岸村庄生活污水管道全覆盖,用最铁的手腕为母亲河筑起“防护网”。刚柔相济固堤,通过建设生态护坡、梯级挡墙、石笼、松木笼、三维植被网等多种形式,实现堤岸的柔化、美化、绿化,让植被在堤岸上“安家”,让鱼儿在堤岸间“做窝”,打造成“会呼吸”的河岸。情景交融建园,充分利用湿地、浅滩、汇流口等河道自然形态,顺河势、选场地,建成水利功能特色明显的砸碗花湿地、太阳岛、双溪公园、华锋湿地等亲水主题公园42个。快慢结合修道,美化绿化、改造提升沿岸道路50公里,并将“固堤+绿岸+慢道”结合,与城市慢道一同打造,设立休闲驿站4个,公共自行车点3个,让人们享受快节奏时代里的慢生活。

(3)多措并举严监管,打造“安全河流”:结合五水共治强化监管,用铁腕为母亲河筑起“防护网”,坚持岸上与岸下齐抓、治标与治本同步。深入实施马金溪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治理堤岸130公里,修复改造堰坝52座,基本形成完整的防洪闭合圈,同时全力落实护岸工程。坚持最严标准保护,打造县乡村三级全覆盖的“河湖长制”责任网,“一把手”任河长,党政同责,层层落实。重点河段市场化保洁模式,滨河绿道纳入路长制管理,实现“面上保洁”向“深度治管”转变。坚持最实标准管理,全省率先出台首部滨水绿道管理办法,全面落实管护主体,管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强河湖综合管护,在马金溪沿线安装监控设施68处,集成打造智慧管理平台,实现河湖智慧化管理。

(4)对标景区增效益,打造“黄金河流”:坚持按照国家水利风景区的标准开展创建,以“全域景区化,景区公园化”为目标,探索实践“水利+旅游”思维,将丰富水资源、靓丽水环境转化为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做活“水文章”。利用流域治理成果加数效应,以45公里的滨河绿道将流域两岸的1个5A景区、15个3A景区村、40多个滨水公园和景观山林、美丽田园串珠成线,形成集源头探秘、生态休闲、民俗游赏、产业观光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廊道。发挥体育赛事的乘数效应,将景区成为赛区,将绿道作为赛道,目前已成功举办国际铁人三项精英赛、马拉松赛等一系列赛事,有效带动以农家乐为主体的服务业发展。年接待游客460万人次,营业收入超30亿元。拓展旅游产业链的倍数效应,马金溪的优美河湖景观,加上文旅产业扶持政策,一大批文旅产业项目在沿岸落地,累计投资超过56亿元。大量游客到来,带动了沿线企业产品和群众农副产品销售,促进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如音坑乡下淤村,接待旅游人次达15万,旅游经营性年收入超1400万元,人均纯收入突破30126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马金溪,已经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黄金河”。

推荐单位:浙江省水利厅

责编: 廖梦均  
 
 
进入无障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