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地处河南省洛阳、济源两地交界,扼守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出口,控制着92%的黄河总流域面积,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之一,也是传统治黄走向现代治黄、科技治黄的里程碑。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风景区以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为依托,兼具黄河文化之重和自然生态之美,是中原大地独具禀赋的水库类水利风景区。
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景区已成为集水利功能、生态涵养、文化传承、研学教育、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目的地。2003年,景区跻身“国家水利风景区”之列,后陆续获得“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水利部和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青年文明号”、“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研学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更立潮头,讲好“一个故事”
梳理传承,让黄河故事“活”起来。临黄河而知中国,黄河被视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景区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不断丰富文化载体,先后出版了《小浪底志》、《中国水利风景区故事—治黄春秋》、《小浪底故事》系列丛书,制作了《大河圆梦》、《鹤舞霞飞》宣传片等。拓宽传播渠道,景区导游讲解增加地方传说、典故、民俗、非遗等文化内容,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让厚重的黄河故事焕发出崭新的时代光彩。
弘扬发展,让黄河故事“热”起来。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小浪底景区纵向串联黛眉山、万山湖、西霞院、黄河湿地等自然景观,打造大河风光体验之旅;横向串联二里头遗址、龙马负图寺等人文景观,打造中华文明溯源之旅。通过文化纽带,景区将“愚公精神”和以“留庄英雄民兵营”、“杜八联抗敌自卫团”为代表的红色基因融入小浪底爱国主义精神,重塑多维文化空间。
借助文化优势,景区不断丰富产品结构,在守正创新的过程中,广泛开展党建、团建、研学和公益宣传活动,黄河文化以全新的打开方式再度成为地区文旅网红热点。
坚守初心,写好“两篇文章”
写好山水文章,擦亮生态底色。头枕太行王屋,坐拥北邙沃土。随着小浪底水库的蓄水,库区小气候条件发生变化,景区严格按照水利和环保部门要求,对水生态修复和硬件设施持续投入,在保证水利工程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兼顾生态修复、水岸造景、旅游观光的多重功能。景区林草覆盖率达到97.14%,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水质长期稳定在国家二类标准以上。枢纽电站常年确保下泄生态流量,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下游生态用水的需求。
近年来,景区大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不断擦亮生态底色,着力提升产业成色,既践行着守护“绿水青山”的初心,又担负起变现“金山银山”的使命。景区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水工建筑群、退役工程设备、纪念雕塑、微缩黄河等景点设施共同组成小浪底工程文化的宏篇叙事;景区因地制宜改造建设泉、潭、溪、瀑等水系景观,不断丰富水文化主题元素。两岸地市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沿河修建黄河廊道和湿地公园,将人工堤岸打造为百里景观画卷,提高黄河的可达性和可视性,使小浪底文旅品牌打上绿色烙印,成为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的窗口。
写好融合文章,突出发展特色。小浪底旅游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明确将黄河小浪底列为重点打造的三大文化旅游片区之首。景区发挥旅游业引领作用,大力推进“农旅融合”,通过举办各种节庆活动引流招客,为周边乡镇增添市场活力,带动了一大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拳头产品,草莓、核桃、葡萄、石榴等农业观光和休闲采摘园连线成片,实现有机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互促共融,让乡村产业振兴效应不断凸显放大。
景区把“旅游+扶贫”完整融入到建设发展中,主动吸纳周边村民参与景区建设和服务管理,为当地贫困人口提供直接就业岗位600个以上,人均年增收3万元;此外,景区还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间接带动当地农家饭店、民宿客栈、旅游商品等多产业发展,带领当地群众脱贫增收,共享景区发展带来的红利。
疫情前的2019年,景区游客接待量达到历史最大峰值67万人次,年旅游收入1800万元,拉动地方综合经济收入6000万元以上。
行稳致远,走好“三条路径
提档升级,走好品牌建设之路。景区依托工程文化主品牌,打造“多业态+副品牌”发展格局。结合景区周边资源条件,两岸地市先后举办了壮美太行国际徒步大会、美利达杯山地车挑战赛、小浪底轮滑节、横渡小浪底游泳公开赛等,玩响小浪底体育休闲品牌;举办黄河鲤鱼美食节暨民间传统宴席大赛、中原餐饮博览会、特色小吃网络评选等,提升了“黄河鲤鱼”地理标志的标杆地位;开发出黄河澄泥砚、黄河石头画等文创商品,补充完善景区文旅产品架构体系。品牌驱动,多元发力,景区逐渐探索出了一条以水利景观为中心,各业态协调统一的全域旅游发展道路。
调整坐标,走好管理创新之路。景区要实现健康有序发展,高效顺畅的运行管理机制是其重要保障。景区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多头管理模式,给旅游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经过不断探索实践,景区各方凝结共识,把利益摆放到全局上,把目光聚焦到发展上,握指成拳,共治共享,建立“多方联动、行业管理、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综合市场监管体制。一方面,建立了两岸文化旅游执法联合机制,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异地执法难题,有效肃清景区周边强拉乱带、私设景点等管理顽疾。另一方面,建立了常态化旅游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将旅游投诉热线与“12345”市长热线并轨,旅游投诉问题直接转办相应职能部门,提高了旅游投诉整体接处率。
科技赋能,走好智慧发展之路。科技的参与,让文化和旅游变得更加智慧便捷。近年来,景区在强化信息化、数字化方面加大投入、提升质量,以智慧旅游建设为抓手,以“互联网+”为手段,以文旅服务智能化、体验互动化、管理数字化为目标,持续放大文化旅游业综合效应,为小浪底旅游发展拓展新空间、注入新动能。
景区携手地方文旅部门共同搭建融媒矩阵,与省内外多家主流媒体、网络平台保持良好合作关系,持续开展营销宣传推介。景区以“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风景区”微信公众号为中心,逐步涵盖头条号、微博号、抖音号、快手号等多个新媒体宣传平台。观瀑节、观鸟节、樱花节等旺季热点期间,更是吸引众多网红达人纷纷到此打卡直播。
景区建立线上售票系统和分销渠道,景区二维码具备预约购票导游导览、线路查询、语音讲解、360度全景、旅游投诉等功能;景区安保监控系统能够有效实现旅游高峰期车流预警和游客集散管理。目前正在优化升级的景区“一码游”智慧平台、小浪底数字展览馆等,将进一步助力小浪底旅游“云上”发展。
大河之美,释放出的远远不是客观数据、铁腕硬招所能涵盖的能量。小浪底枢纽工程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既面临重大历史机遇,又承担着重要政治责任。小浪底景区的发展变迁,正是中国推进生态文明进程的典型写照。
景区的成功经验再次启示我们,遵从生态优先,顺应融合理念,绿色发展之路才是永续发展之路。迈步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全面深化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加快推进新阶段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以确保安澜为底、统筹治理为要、传承文化为魂,努力把黄河建设成为水清岸绿的生态河、传承历史的文脉河、景美惠民的幸福河。
推荐单位: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