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济南百里黄河风景区环境优美、生态宜人,人文自然景观兼备,毛主席曾两次亲临视察,周恩来、刘少奇、江泽民、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亲临。景区所依托的济南黄河标准化堤防是全国唯一获鲁班奖的堤防类水利工程,担负着确保省会济南、京沪铁路和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任。
一、景区概况
济南百里黄河风景区位于济南市北部城区,依托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而建,上起槐荫区段店,下止历城区霍家溜引黄闸,全长51.98千米,面积50平方千米,属自然河湖型水利风景区,其中心景区以泺口险工为主体,全长14千米。2003年荣膺“国家水利风景区”;2009年晋升为AAA国家级旅游景区;先后荣获黄河水利委员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东省十大旅游景区,水利部红色基因水利风景区名录、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案例等荣誉称号。景区所在的济南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荣获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被命名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
二、景区特色
景区所在河道为古济水、大清河、黄河“三河古道”,是典型的“二级悬河”、弯曲型窄河段,历史悠久,文脉悠长、特征突出。中心景区所在的泺口河段为黄委会“三口”(花园口、柳园口、泺口)重点规划之一,拥有全国唯一获鲁班奖的堤防工程,黄河唯一的百年铁路老桥、唯一的百年水文站和百年险工、百年古渡等,还有“黄河神兽”石雕、治黄方略石刻群、九烈士纪念碑等丰富的治黄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人文自然景观兼备,是集中展示黄河下游水情特征和黄河文化的“百科全书”。
济南是黄河流经的最后一个省会城市,景区处于济南“拥河发展”核心主轴,与城市发展休戚与共。2018年以来,济南市政府每年拨款400万元用于景区维护,先后投资1.6亿元提升景区生态景观,投资2.4亿元建成济南黄河文化展览馆。景区是山东省沿黄河文化体验廊道和济南市文旅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济南市中小学研学基地、天桥黄河普法基地等,每年承办山东省、济南市大量文化旅游活动,发挥了重要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做法与成效
(一)优化服务强保障,高效管理促提升
2003年,济南百里黄河风景区开发有限公司注册成立;2016年编制完成《济南百里黄河风景区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5年)》;景区建设先后纳入《山东黄河生态屏障带建设五年规划》《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建设规划》。2020年,通过企业清理整合,进一步完善了景区管理组织结构,健全了《部门职责》《安全应急管理办法》《旅游经营管理制度》等40余项规章制度。
全面提升软硬件设施,改造游客服务中心,引进生态厕所,增设停车场、完善景区标识系统及旅游导视图。打造“智慧景区”,与“水利风景区管理服务平台”数据共享互通,并与支付宝深度合作,实现网上预览订票、智能导览、语音讲解等服务;设置“天眼”40余处,做到全景实时监控无死角;自行研发了多功能可视化水位图像监测系统,可应用于日常水位监测、防溺水宣教、防汛宣传、实时异地语音安全提醒、双向互动交流等。打造数字孪生黄河济南段典型场景,开发3D模型工作站,实现不同洪水量级的“四预”应用,确保防汛安全。
(二)河地融合显成效,幸福河湖焕新颜
积极探索河地共建共管共享。自2020年起,济南市政府投资1.6亿元在景区实施了三期黄河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主要实施了环境绿化提升、旅游节点打造、郊野公园建设等,提升了生态景观和服务设施;2021年,由济南市政府投资2.4亿元的济南黄河文化展览馆顺利建成,成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新高地。
自2018年起,济南市政府将景区管护费用每年400万元列入市财政预算;建立河务、河长办、公安、法院、检察院等多部门河湖管理协作机制,持续巩固“清四乱”效果;在游客高峰期公安、城管、交警等共同维护景区秩序。景区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融入济南市黄河生态轴、安全轴、发展轴、文化轴建设大局,守护防汛安全,提供休闲旅游场所,普及法律法规和黄河知识,成为济南市文旅线路的重要节点之一。
(三)以水兴旅彰特色,景区业态再升级
以“一堤、两馆、四区”为载体,打造“六个依托”为主的宣传格局:依托堤防、险工等水利工程,弘扬治黄精神;依托千亩银杏林等特色生态林,倡导绿色发展理念;依托黄河普法教育基地,增强爱河护河意识;依托济南黄河文化展览馆,传承黄河文化;依托泺口九烈士纪念碑、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地等,赓续红色血脉;依托泺口黄河铁路大桥、泺口水文站、泺口古渡等,回望黄河历史。
探索“水利+”多业态创新发展模式,承办了山东青年黄河文化公益行、济南黄河摄影展、鲁筝艺术博览会、驻外媒体记者团采风等大型活动;组织净化母亲河、义务植树等志愿活动50余场次,策划黄河民俗文化旅游节、泉水节黄河少年行、山东沿黄九市自行车大赛等文体活动,探索出以水利景观为主,文旅、体育、科普等多业态协调发展的模式。
(四)以文话景引流量,黄河故事增“留量”
成立青年先锋宣讲团,年均为上万人次开展义务宣讲,挂牌“济南市中小学研学基地”“济南市少先队员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承接泰国驻华大使参观、台港澳媒体山东行联合采风等活动;以黄河神兽为原型打造系列文创产品,《神兽小夏伴手礼》荣获2022年济南市黄河文化主题文创设计大赛暨起步区首届文创大赛优秀奖;开通“济南黄河文化”微信公众号,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丰富黄河文化传播形式;中央、省市级媒体多次聚焦景区发展,央视《直播黄河》栏目在景区内全景展示了济南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效。
(五)发展成效
生态成效:栽植红叶李、雪松、银杏、百日红等优质苗木30多种,景区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绿化覆盖率97%,白鹭、喜鹊、天鹅等10余种鸟类在此栖息,生态多样化持续恢复,空气质量明显提升,黄河泺口断面水质达到二类。千亩银杏林、紫叶李大道、星空花海、郊野公园等生态景观频频掀起打卡热潮。
社会成效:景区凭借独特的水情特征、丰富的宣教载体、多样的宣传手段,充分发挥了景区文化宣传、水情科普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让人们更好地“认识黄河、了解黄河、亲近黄河、体验黄河”。
经济成效:随着景区发展和黄河热度的提升,客流量不断增加,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周边居民积极参与景区建设和服务,增加了收入。同时,景区辐射带动周边交通运输、住房、餐饮等产业发展,逐步构建起以黄河丁太鲁、泺口古镇等重点项目为依托的“拥河发展”新格局,有力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典型经验
(一)深化河地融合,提升景观颜值
深入贯彻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景区相继实施了三期黄河风貌带提升工程,构建了以防浪林、行道林、淤背区适生林为主、堤坡植草为辅,多层次、立体化的生态防护屏障,形成了绵延百里的生态廊道;中心景区建成了济南黄河文化展览馆、天桥黄河宪法广场、郊野公园等多处景观,集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于一体的工程建设与管理成效进一步凸显。
(二)塑强文化品牌,涵养景区气质
整合优质文化资源,制作《泺上观河水情教育手册》《泺上撷华文化成果手册》《天桥河韵宣传画册》等;自主设计的“神兽小夏”文创logo衍生出数十种周边产品,景区主题视频《小夏带你游黄河》在全网点击量超十万人次,形成了具有识别性、代表性的文化品牌体系。兼顾各类受众群体,创新开展宣教活动,普及黄河水知识、推广黄河水文化,提高社会影响力。
(三)注重社会效益,释放景区价值
先后入选国家水情教育基地、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案例,挂牌济南市中小学研学基地。景区年均接待人数达30万人次以上、开展各类讲解接待超100场次,构筑起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综合性水利风景区。依托效益叠加优势,景区培育黄河生态文旅特色品牌,逐步打造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核心展示区、黄河国家风景道典型示范段。
推荐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