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重要专题--水美中国--相关报道

全国首批10个典型案例!西安这个风景区入选

2022-11-01 14:38 来源:西安发布

  7月28日

  水美中国——首届国家水利风景区

  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发布会在京举行

  水利部正式公布了

  第一批国家水利风景区

  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重点推介名单

  在全国10个入选的典型案例中

  小布了解到,过去二十多年以来,各级水利部门通过科学保护和综合利用水利设施、水域岸线,指导各地建成国家级水利风景区900余家,省级以上水利风景区2000余家。这些水利风景区遍布我国大江南北,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扮靓了九州华夏,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心青睐和社会各界的积极赞誉。

  汉城湖水利风景区

  能在全国脱颖而出

  成为第一批重点推介的典型案例

  汉城湖位于西安城区西北方,历史悠久,曾为汉长安城护城河及古漕运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改建成团结水库库区。因原水环境恶化,后经治理成为集防洪保安、园林景观、水域生态、文物保护和都市农业灌溉为一体的水利风景区,实现了华丽的蜕变。

  景区坚持以“水文化”为韵、以“汉文化”为魂的文化主题定位,将水文化与汉代历史文化有机融合,在6.27公里水面的两岸建设七大不同主题片区,设计建设24组雕塑,29处历史文化广场,14座游船码头及8座跨湖桥梁等景观,成为西安最大的汉文化主题公园和西安北部最大水景观,造就西安城郊保护古长安汉文化的水利风光群落和城市文化品牌。

  汉城湖的“前世今生”

  也是城市水生态治理的

  一次“涅槃重生”为保护汉长安城遗址,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2008年年初开始,我市对团结水库实施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水景观的综合治理,随后历经多年艰苦卓绝的建设,汉城湖实现了水生态涅槃重生、水文化全面展示、汉城墙有效保护、汉文化挖掘传承的良好效果,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

  汉城湖水利风景区华丽蜕变

  2006年1月  西安市实施团结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启动征地拆迁工作;

  2008年2月  团结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正式开建;

  2009年9月  首次引入40公里外的沣河清水,从汉城湖景区最南口的西库注入湖中,经过6.27公里的汉城湖水路再流入渭河,重现50年前初建成时的清澈水面,形成850亩的湖面;

  2009年10月  西安市水务局发布公告,团结水库更名为汉城湖;

  2010年12月  汉城湖景区获批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2011年10月  汉城湖水利风景区正式对外开放,目前累计接待游客5000余万人次;

  2012年12月  汉城湖被命名为省级水土保持示范园;

  2013年4月  汉城湖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19年12月  因功能转变,汉城湖从省重要水库名录中去除,也成为西安自沣河经沣惠渠至漕运河、幸福河河湖连通的重要节点。

  如今的旖旎风光

  可谓来之不易

  汉城湖水利风景区

  更成为西安展示汉文化

  水文化的重要窗口水利风景区因水而名,所以水质的达标是景区成名的基石。目前,汉城湖水质持续稳定在Ⅲ类水体标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在99.8%以上。

  汉城湖景区的林草覆盖率在97.8%以上,共栽植树木达52个品种171万余株。

  在生物多样性方面,汉城湖景区做到了物种丰富多样,无外来物种入侵。景区20多处竹园还成为了候鸟栖息的家园。

  依托特有的水文化、汉文化资源,“汉城湖”品牌成功塑造。汉城湖春节文化庙会灯会、千名学子成人礼、中华女子上巳节、汉式学童开笔礼、汉式集体婚礼、汉文化艺术节、汉城湖龙舟节等文化品牌活动每年在景区上演,深受市民和游客青睐。

  汉城湖水利风景区的治理和建设,被誉为西安市水生态建设的开笔之作,但风景绝不只有“这边独好”。近年来,西安在全域治水方面持续努力,取得明显成效。小布从西安市水务局了解到,2021年,我市着眼河湖复苏,系统施策,治理秦岭北麓水土流失面积80平方千米,全域治水87个重点治水项目全部完工,全年恢复生态水面5500亩、河口河道湿地2000亩。

  2022年,我市将“系统复苏水生态”作为水务工作突出重点之一,持续巩固小水电站生态恢复成果,因地制宜开展秦岭北麓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及综合治理,守好中央水塔、当好秦岭卫士。全面落实国家“江河战略”,扎实开展渭河流域重点河流复苏行动,开展潏河、石川河、斗门水库等重点河湖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深入践行“绿色发展”,优化治污布局、提升治污能力、强化中水利用,坚决打赢“碧水保卫战”。

责编: 廖梦均